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申同慶 通訊員郝耀斌湯秀青)太行山東麓,晉冀豫三省交界處,千年古縣、革命老區涉縣雄踞于此。作為文化和旅游大縣,涉縣古有“三槐九景十八峪”之美稱,現有“露天博物館”之贊譽。
挖掘良好生態、悠久歷史、厚重文化等資源優勢,近年來,涉縣以融合思維推動全域旅游,先后獲得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中國最美生態文化旅游名縣、中國生態魅力縣等“國字號”榮譽20多項。今年6月,再次入選“全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強縣”,成為邯鄲唯一入選縣。
以全域旅游帶動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激發農村創新活力,推動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助推鄉村振興,一幅鄉村美、產業興的壯美畫卷正在這片土地徐徐鋪展。2021年,涉縣旅游接待人數超610萬人次,旅游收入約24.4億元,創歷史新高。
整合資源,全域旅游實現精彩“蝶變”
“20間客房天天爆滿,每天接待游客近百人哩。”盤點起中秋假期的收入,涉縣大洼村“里山溝客棧”老板張海蘭臉上難掩笑意。
大洼村距涉縣縣城20余公里,曾是有名的“空心村”,但這里有保存完好的石頭房、石板街、石拱橋,民風淳樸,2016年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近年來,乘著全域旅游東風,大洼村道路、污水管網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古樸自然的鄉村旅游資源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藝術愛好者前來休閑度假、攝影寫生,村民們吃上了“旅游飯”,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3000多元增長到2021年的1.5萬多元,村集體年收入突破20萬元。
從無人問津的“空心村”到游客紛紛打卡的“網紅村”,大洼村的精彩蝶變是涉縣全域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2021年,涉縣鄉村旅游接待游客161萬人次,實現鄉村總收入3810萬元。
“發揮全域旅游融合帶動功能,高效整合鄉村資源,發揮鄉村優勢,帶動鄉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探索一條全域旅游賦能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涉縣縣委書記董路明介紹,為及時協調解決全域旅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今年3月,該縣成立全域旅游發展領導小組,建立定期聯席會議制度,先后召開了全縣文旅資源整合推進會、全縣旅游行業專題研討會、全縣創建A級景區調度會等會議,搭建了文旅企業和鄉鎮、部門之間的交流溝通平臺,集思廣益為文旅事業發展“想真招”“出實招”“支妙招”,推動旅游業實現“三個轉變”:
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今年涉縣4個A級景區和赤水灣古鎮探索“弱化門票經濟,強化業態營收”新模式,太行五指山景區推出“一元購”抵“門票和山頂小火車”活動,僅七八月份就吸引縣內及周邊省市游客12萬余人次,創造直接經濟效益410余萬元;赤水灣古鎮推出“門票+風華涉縣水幕燈光秀演藝+360極限飛球”優惠套票活動,結合戲樓演出、縣衙快閃等,開展了“啤酒電音節”“弘揚中華武術研學社”等新業態活動,8月份吸引4萬余人“打卡”。媧皇宮依托“根祖文化”、一二九師紀念館依托“紅色研學”、韓王九寨景區依托鄉野“農家樂”,均在景區內部業態提升上下足功夫,取得近年來較高的旅游業績。
從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細高效旅游轉變。近幾年,涉縣推動文旅企業從“吃住行游購娛”各要素粗放低效發展,不斷向精細化高效化方向發展。其中,旅游景區精細化發展重點體現在:每個景區都有一套成熟完善的管理機制,有一支嫻熟能干的業務尖兵,有一項優獎庸罰的考核辦法,依托這些機制和辦法,小到員工行為舉止、大到活動策劃開展,都能體現出涉縣旅游的精細作為和優良作風。高效性發展具體體現在:每個景區都有鮮明的主題或內涵,能滿足不同年齡階層、不同行業游客的多方位需求,正所謂,來涉縣旅游“看紅有紅、看綠有綠、看產業有產業”。
從封閉旅游自循環向開放“旅游+”融合發展方式轉變。今年3月召開的涉縣文旅資源整合推進會上,涉縣縣委縣政府提出“抱團取暖,合作共贏”的旅游資源整合要求,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打造旅游景區大循環活力圈。目前,隨著“234國道”開通和“朝陽溝”隧道打通,太行山旅游風景道上景區串珠成鏈。太行五指山到韓王九寨的車程從最初的暢通半小時、擁堵一小時,變成現在“10分鐘直達”,全縣4個A級景區和赤水灣古鎮的交通環線通達時長從原先1個半小時縮短為半小時,而且還能車覽風景大道,豐富游客旅游體驗。
(國家5A級景區媧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