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彭宗強 趙龍)近期,新晉網紅---磁州窯大型山體浮雕表現搶眼,成為峰峰文旅的又一個“流量密碼”,僅五一期間就接待游客近15萬次。
那么這幅巨型浮雕為何而設?出自哪位設計者?帶著種種疑問,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組山體浮雕,了解一下“網紅”背后的故事。
中國磁州窯•絲路長歌主題文化廣場位于峰峰磁州窯路(原新義公路)中段,是以磁州窯大型山體浮雕為核心的文旅景點。浮雕全長近千米,平均高度二十余米,從瓷器成型、薪火相傳到譽滿華夏、走向世界,這組雕塑不僅生動再現了千年瓷都彭城古鎮的市井風情、磁州窯制作工序以及東出大海、西走沙漠,遠銷海內外,受到各國人民喜愛的二十多幅場景,還展示了磁州窯文化的悠久歷史、獨特魅力和它廣泛深遠的世界影響力,是反映磁州窯文化的巨幅畫卷、無字長詩。
磁州窯路是連接峰峰東西兩條省道的交通要道,也是展示峰峰城市形象和文化的重要載體。該廣場處原是裸露山體,礫石遍野,不僅視覺觀感很差,也存在著一定交通安全隱患,因此峰峰礦區經過多方考察和借鑒外地經驗,創新性地提出將裸露山體治理與磁州窯文化結合,打造大型山體浮雕。這一巧奪天工的設計不僅消除了地質災害,還成就了知名景點。
眾所周知,峰峰礦區是磁州窯的故鄉,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作為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磁州窯始于唐、五代,興盛于宋。伴隨著宋代海外貿易的拓展,磁州窯的產品通過海上和陸路“絲綢之路”到達東亞、東南亞、西亞和非洲等地區,對世界陶瓷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雕塑設計要與磁州窯“巔峰”氣質相般配,談何容易?千思萬想中,峰峰礦區給出破題思路:探尋磁州窯文化留在絲綢之路上的歷史輝煌,體現磁州窯文化的包容、開放、進取,體現中華文明的博大。
在翻閱了大量史料、并現場勘測多次后,雕塑的設計、施工者,雕塑家李玉魁開始動筆畫草圖。他說:“磁州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享譽海內外,能參與這項工程建設是我的榮幸,我必須全力以赴,讓其精彩呈現。”
山體浮雕的建造需以創作手稿與山體結構為基礎,要塑造出百多個人物、動物、植物、器物和制作、燒成、運輸、銷售等各環節場景,工序復雜。由于巖體結構松軟、施工難度大,同時要統籌考慮安全、環保和工期等問題。面對錯綜復雜的現實情況,牽頭單位和設計建設者一邊調整設計方案,一邊緊推施工進度。
“盡管之前在國內也做了多個類似工程,但是像峰峰這樣山體結構和施工難度的,還是第一次。”李玉魁說。經采用底盤塑山、塑形、噴漿、著色等工藝,結合人工繪畫技法 ,重塑山體空間……2022年11月雕塑主體基本完工,一經面世就引發了廣泛關注。
“山體浮雕真是一部大制作,沒想到昔日的裸露礦山竟成了網紅打卡地,大家在休閑游玩之時,還不自覺地成為了磁州窯文化的宣傳者推介者,真是一舉兩得。”峰峰市民紛紛這樣感慨。
為給游客帶來更好體驗,后續又對雕塑下方的土路進行硬化綠化美化提升,打造為中國磁州窯•絲路長歌主題文化廣場,并于今年5月1日正式向游客免費開放,昔日的“城市傷疤”變身“網紅打卡地”,成為峰峰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范本和嶄新靚麗的文化名片。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峰峰將堅持文化引領,深入挖掘磁州窯、響堂石窟、滏陽河等文化資源,推動多景區、多業態整合,加快構建全域旅游大環線,健全完善“吃住行游購娛”旅游要素,打造更多“網紅打卡勝地”,促進文旅繁榮,講好峰峰故事,擦亮峰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