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下午,“北京大學與響堂山石窟考古座談會”在響堂云居成功舉行。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羅華慶、河北博物院二級研究員劉建華、中國考古學會宗教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李崇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主任何立群等區內外專家、學者等50余人參與研討。會議由響堂山石窟研究院學術院長趙立春主持。
來自全國各地石窟保護領域的專家、精英齊聚峰峰,共同緬懷馬世長先生佛教考古歷程,并為馬世長先生的妻子現場獻花。會上,與會人員熱烈討論馬世長先生佛教考古歷程,暢談中國石窟文化,共同為推進考古會診把脈。
△馬世長先生生前留影
馬世長先生是著名的中國佛教考古學家,在石窟寺研究、敦煌文書整理、佛經版本校勘等領域均有頗多建樹。在石窟考古界以及中國考古學領域擁有很高的學術成就和地位。
北京大學及馬世長先生與響堂山石窟淵源頗深,1957年9月,北京大學歷史系的同學在宿白、趙思訓、劉慧達三位教師帶領下,對南北響堂山及水浴寺石窟進行了考古調查。1988年3月至6月,北京大學考古系師生在馬世長先生帶領下,全面測繪、記錄了南響堂石窟和老爺山摩崖造像的部分內容,并詳細調查了北響堂石窟。其主持的響堂山石窟寺調查不僅積累了大量研究資料,還對流失海外的響堂山造像資料進行了整理,為推動響堂山及北朝晚期佛教石窟寺研究做出重大學術貢獻。
馬世長先生對響堂山石窟給予了極大關注和支持。目前,李崇峰、陳悅新、何利群、唐仲明等專家為《響堂山石窟考古報告》的出版工作傾注了大量心血,這也是馬世長先生對響堂山深厚情感的延續。
專·家·分·享
副院長孫華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峰峰礦區和響堂山石窟研究院對石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又連續進行多次調查,積累了豐富資料。由于石窟規模宏大,考古工作不是短時期就能完成的,所以要持續研究。第一,考古報告是研究的基礎,建議及時做好資料更新匯集整理,合編成響堂山石窟報告;第二,開展國際合作,借鑒學習國外先進考古經驗,編撰專項報告;第三,在資料掌握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做好石窟的保護利用,進一步做好旅游、展示和利用工作。
主任李崇峰 中國考古學會宗教考古專業委員會
馬世長先生生前高度重視響堂山石窟考古工作,從1987年到2001年,先后多次帶領北大學子實地調查響堂山石窟、老爺山摩崖造像等文物古跡。1987年,我曾陪同馬世長教授來峰考察石窟佛教文化。如今,我們再次在這里相聚共同緬懷馬世長先生佛教考古歷程,也是對考古研究的一次溯源。響堂山石窟是皇家石窟寺,從外立面、平面、總體形制、造像組合、內容題材都體現出特別的響堂特色,是東魏北齊佛教藝術的代表,我們也將以此次研討會為起點,持續加強考古成果轉化與文物活化利用,使璀璨的響堂山石窟文化走出峰峰、走向世界。
文博研究員王雁卿 云岡研究院
云岡石窟和響堂山石窟同屬于皇家工程,雖然開鑿的朝代不一樣,但也有很多共同點。在洞窟形制和裝飾紋樣上有很強的傳承關系,但在藝術特點和風格特色上各有千秋。響堂山石窟由北齊政權開鑿,包括單體造像、墓葬壁畫,還有出土文物,相比于云岡石窟更精美、宏偉,在考古研究上大有可為。此次研討會,也為整個石窟界的學術發展提供了更多參考價值和啟迪。
副院長劉賢高 大足石刻研究院
緬懷之余,來自全國各地石窟保護領域的專家、精英從考古學、歷史學、宗教學、建筑史、藝術史等多學科角度切入,挖掘石窟寺的多重價值,對石窟寺考古研究方法、理論與實踐深入交流。通過學習借鑒國內其他石窟寺考古研究成果,在全面提升石窟寺考古研究綜合能力的同時,與敦煌研究院、云岡石窟研究院、龍門石窟研究院以及其他石窟研究機構建立有機串聯,推動了全國各地石窟考古報告的編寫工作,促進整個學術研究的繁榮。
學術院長趙立春 響堂山石窟研究院
此次研討會,通過與業界專家、學者溝通研討確定了“響堂山石窟是中國石窟寺考古學的起點”這一重要認知,為響堂山石窟文化后續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學術基礎。響堂山石窟雖然在全國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及學術價值,但在宣傳推介上還有很大空間,我們要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加快響堂山的學術研究,編撰考古報告,加快數字化工作;另一方面培養人才,打好響堂山石窟研究院的學術基礎。
研討會圓滿結束后,與會人員分工開展工作。一部分跟進《響堂山石窟考古報告》的工作推進會,將各位專家老師的真知灼見落實到保護響堂山石窟的具體工作中;另一部分則前往北響堂石窟、響堂寺、水浴寺等地進行考察調研,助推響堂山石窟在全國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彭宗強 婁建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