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前,峰峰礦區曾流傳過“一中的球(指籃球比賽領先)、二中的樓(指學校美觀的樓房少見)、三中四中在山溝”的說法。這四所中學是當時峰峰礦區僅有的比較好的國辦中學,我所在的四中(俗稱)就是1956年建校的“峰峰礦區第四初級中學”,它座落于和村鎮冀中能源峰峰集團四礦南側、龍池溝旁、矸石山下,原杜莊村西一里處,曾有過“五易其名三次搬遷”的歷史。1956年建校時,校址在和村高小,僅有兩個班,次年遷入新校址。1961年改名為“峰峰礦區和村中學”,1967年改名為“紅衛中學”,1972年改為“邯鄲市第十一中學”,1973年1月16日正式確立為“邯鄲市第十六中學”,并延用至今。
我是1969年9月考入當時的“紅衛中學”的,到1974年4月離校回鄉,四年半的母校生活,讓我對那里的一草一木和辛勤耕耘默默奉獻教書育人的恩師們記憶猶新。
學校占地總面積約82畝,建筑面積9789平方米。大門坐北朝南,校門口兩邊的鉆天楊高大挺拔,迎送著南來北往的學子們。一進校門,兩側各有兩排房屋三個單間,是門崗值班室和教師辦公室。大門正前方中軸線往北,座座房屋左右對稱,前后相隨。沖著大門是一圓形魚池,周圍栽種著各種觀賞樹和葡萄架。薔薇、月季、石榴、夾竹桃竟相爛漫,丁香、木槿、紫薇、榆葉梅爭芳斗艷。魚池兩側各有三個單間,分別掛著黨支部、革委會、政治處、教導處和團總支的牌子。魚池的后方是東西一排十多間的教師宿舍。再后面是左右兩排房屋,各有五間,左排是學校后勤辦公室和校醫室,右排是教師辦公室和學校廣播站,再后面是兩大塊正方形的果樹園林。
校園的西側共有五排房子,前三排是九個學生教室(每排三個教室),第二排西側教室門口有一個備戰時師生們晝夜加班打成的防空洞,里面有若干個小形教室、倉庫和辦公室,出口在學校西圍墻外面的莊稼地里。東面是用木頭支架搭起的兩人多高的鐘樓,掛著一個不大不小的金屬鐵鐘,高玉同師傅每天總是準確的拉繩敲鐘,指揮著全校師生的作息時間。后兩排是學校圖書館、學生宿舍和部分教師宿舍;校園東側是三排房屋九個學生教室。后面是籃球場和開會的舞臺,東北角是綠柳掩映下的水塔,東側是公共廁所和東圍墻;校園的北圍墻中間走出后門便是兩塊學校自己開墾的試驗田和蔬菜園。西圍墻外面最南側是學校自建的磚窯,西側是公共廁所,西北角是學生上體育課和召開春、秋季體育運動會的大操場。整個校園房屋全部是青磚黛瓦,起脊屋頂,玻璃門窗,建筑風格古樸典雅。
當我第一天走進初中46班的教室,看到黑板上用彩色粉筆醒目的寫著“王義堂、李玉清結婚典禮”,教室的地上和桌子上散落著五顏六色的喜糖紙,后來才聽說是學校領導頭天晚上剛為這對年青教師舉辦了婚禮。也許是緣分所致,后來他們兩口子都當過我的任課老師,而王義堂老師還是我們開門辦學時五個專業班里通訊班的班主任。他帶領學生們下農村、進工廠、座談討論、爬山溝、進機關、調查采訪……學生們寫的很多稿件被學校的黑板報和廣播站采用,有的稿件還被區廣播站和報社采用。全校的宣傳工作搞得有聲有色、生動有趣,多次受到校領導和上級的肯定和表揚。王老師后來調任區文教局教研室任中小學語文教研員、副主任,先后出版了十多本教學專著,其代表作《新課程理念與教學策略》由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 ,全國發行,被指定為全省提高學歷教育、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新教師入職教育必修必考教材,他以“課改專家"享譽省市教育界,被評為河北省中學特級教師。
我的初中班主任張庚戌老師,不僅承擔著三個班級的物理課,還是我們的年級組長。他常常推心置腹的教導我,要當好團支部書記,就要品德好、學習好、勞動好。處理班里的各種矛盾時要站在不同角度綜合考慮利弊,才有可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他教書嚴謹,育人有方,大膽放手,使學生們的組織能力和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他和物理課老教師耿萬森、趙懷宗主動探討多方調研,率先籌建了第一所物理實驗室,還先后在學校小工廠陸續辦起了鑄造、電修、制藥、涂料四個車間。電修車間主要修理電動機、汽車發動機、半導體和晶體管收音機及擴大器;鑄造車間主要是為邯鋼集團制造配件,為童車廠加工零件;制藥車間先后研制生產出合格的安痛定、百爾定、胎盤組織液、硫酸和鹽酸分析純;涂料車間主要是面向社會制造出當地廉價好用的各種涂料。物理實驗室的建立和校辦工廠的不斷擴大和規范化管理,不僅方便了學生的課堂實驗,也為學校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多次受到市、區領導的肯定和表彰。張思義老師還研制發明了全區唯一的自動控制上下課電鈴,代替了高玉同師傅多年來拉繩敲鐘的人工操作方法。
趙懷宗老師祖孫三代人里有九人從事教育事業,成績突出,桃李滿園,曾被評為全國和河北省“優秀教育世家”。他的事跡曾在《中國教育報》《工人日報》《河北日報》《邯鄲日報》和中央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多次報道。相繼入選了《中華優秀教育世家》《中國專家學者辭典》和《世界華人名典》等書。耿萬森老師后來調任十五中學任校長、趙懷宗老師任副校長,張庚戌老師任十三中學副校長。
我的語文老師周士龍,1966年畢業于天津師范大學,語文課總是講得十分耐聽,上課的學生們都聚精會神,整個教室鴉雀無聲。尤其是1969年在全校師生大會上,他作的《珍寶島爭議的來龍去脈》的形勢報告,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聯系實際,有理有節,讓師生們刮目相看?;謴透呖己?,他又考入河南開封師院,研究生畢業后重新分配進入河北師范大學歷史系從事高等教育,晉升為教授,先后出版多項研究成果和專著。
英語課老師張瑛,年富力強,精明能干,承擔著全年級六個班級的英語課,還擔任著50班的班主任,他主動從各班抽調了六名同學組成學英語小組,業余時間加班沖電,以點帶面,促進了全年級英語水平的普及提高。他不僅教學水平高,在體育方面也不遑多讓,尤其是他和杜文徳、袁寶琪、韓文生老師在全校秋季運動會上的400米跨欄比賽,打破了全校的歷史紀錄,讓師生們眼界大開。張瑛老師后被省保險公司破格錄用為國內業務處處長。
體育課老師韓文生,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不僅承擔著全年級的體育課,還兼任45班班主任。此外他還親自組建和管理著學校籃球隊,在他的精心輔導和培養下,學校球隊多次獲得驕人的成績。尤其是他本人短跑的速度、彈跳的身姿、投欄的技巧,都給師生們留下了難忘的回憶。后進入機關工作擔任領導干部。
音樂老師王瞬華,一架腳踏風琴多年來在教室里被學生們抬進抬出,不僅教會了同學們很多樂理知識,至今想起來跟她學的革命樣板戲選段還能哼上幾句。尤其是她和周士龍、王鎖平老師精心組建并熱心培養的學校宣傳隊,常常出外演出,跑遍了和村21個村莊和廠礦企業,后來她的隊友里還涌現出武安平調落子劇國家一級演員易果田和中央組織部指定觀看的教育片電影《紅指印》的領銜主演何保平。
忘不了曾任我們高一年級組組長的江良順老師,帶領著全年級300多學生背著行李、扛著長槍(木制的)、帶著干糧步行90多里的軍訓拉練到涉縣“大寨村”王金莊,這次拉練也是我一生中最遠的徒步記錄。還有語文老師王文興、王風岐,數學老師吳祖玲、李秀芳、胡德緒、李志欣,外語老師祁永根,地理老師朱群周等都給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在校期間尤其難忘的,是一位一瘸一拐的瘦削老人(其實他才40多歲),瘦高的個子、黝黑的臉龐,耳朵好像受過傷。他不是在果樹下剪枝,就是在院子里掃地;不是在試驗田里刨地澆水,就是在蔬菜園里擔大糞施肥;還總看見他在磚窯里裝磚出窯伴演著“窯匠”的主要角色。他叫吳和芹,從小酷愛數學,1956年8月,他以優異成績考入河北師范大學數學系,先后在國內外發表了幾十篇論文,并晉升為教授,與人合作撰寫的《函數周期初論》一書,是我國第一本系統研究函數周期的專著。1987年他撰寫的《灰集合論初探》在全國第二次灰色系統學術討論會議上被學者專家評價為“這是一篇很有理論意義理論價值的論文,對灰色系統理論基礎的奠定,特別是灰色數學的形成具有明顯的價值”。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北美模糊信息處理協會88年年會”上,該論文一經宣讀,廣受好評。此后,他又撰寫了《灰色數學引論》專著,使灰色數學形成了一個科學體系,為人類的數學史譜寫了新的篇章。
光陰似箭,歲月如歌。母校的腳步已匆匆走過了67年,我也離校近半個世紀了,多年來雖然和幾個老師保持著聯系,不斷賡續著師生情誼,而“邯鄲市第十六中學”的牌子前些年已掛到了響堂山下原通二礦中學的門口,完成了母校的第三次遷徙。當時的母校早已物是人非,但母校當年的英姿和恩師們的音容笑貌卻深深印在腦海里,魂牽夢縈,恍如昨日。李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