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因煤而建、因煤而興,一度也因煤而困。近年來,鶴壁市積極順應產業變革趨勢,聚焦壯大新動能這一核心,主動轉型、大力轉型,從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兩端發力,科學謀劃、創新思路、靈活運作,著力培育電子電器、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鎂基新材料等優勢產業和數字經濟產業、智能制造產業、未來產業等新興產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2022年底,煤炭產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下降到10%左右,高新技術產業占比超55%,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占比連續兩年全省第二,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成效顯著的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之路。
強化市場和應用場景牽引,以精準滴灌服務孵化新動能
新經濟企業在起步發展時期,普遍面臨著新產品新技術缺乏市場和應用場景的問題,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壯大。
鶴壁市準確把握這一狀況,積極解決企業遇到的堵點、痛點問題,幫助破除成長瓶頸,孵化蓄積新經濟發展勢能。
通過市場牽引吸引一批。比如,龍芯中科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控股的一家芯片生產龍頭企業,自主研發的CPU芯片接近國際先進水平。2019年,在該企業尚未上市、開拓市場的爬坡階段,正在謀劃發展數字經濟的鶴壁市,了解到企業情況后,為發展中的龍芯中科提供市場支持,贏得了企業的信任。
鶴壁市以此為契機,深化雙方高層互訪,邀請龍芯中科參與信創基地建設,最終促成年產3000萬片的芯片封裝項目落地。鶴壁市持續加大政策、市場、資金、人力等要素保障,助力該企業發展,并吸引云涌科技等40余家上下游企業落地,初步形成了先進計算產業鏈。
通過應用場景牽引培育一批。垂天科技公司作為一家專注于智慧合桿產品研發制造的高新技術企業,生產的5G智慧合桿,能夠實時對人、車、物、空氣等數據進行采集,在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方面有著廣闊應用前景。2020年該企業初創時,鶴壁市拿出主城區作為新產品的實測基地,既為企業提供了應用場景,也打造了產品展示樣板。目前,在拓展合作上,企業與華為公司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項目、生態、人才培養等方面進一步深化企企合作,積極參與華為(鶴壁)物聯感知體系示范城市建設,努力取得更多合作成果,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在市場延伸上,企業產品拓展到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帶動青島榮海精密制造公司等10余家企業落地,一個百億級桿塔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加快形成。
放大試點示范效應,以先行先試政策洼地集聚新動能
鶴壁市密切關注國家政策動向,積極與國家部委匯報對接,爭取工作指導和試點示范政策,先后爭創110余個國家級試點示范,累計爭取資金300多億元。
鶴壁市把試點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作為吸引新興產業落地的重要手段,通過試點引龍頭、龍頭帶產業,推動新業態集聚成勢。比如,鶴壁市在與自然資源部匯報對接中,了解到國家擬開展空間地理信息應用試點后,主動謀劃、提前準備,成功創建全國唯一的空間地理信息與5G融合應用試驗區,爭取到中國測繪學會的指導與支持。
在該學會的牽線搭橋下,招引國內領先的衛星互聯網公司——航天宏圖信息技術公司承建試驗區空間地理數據處理中心,推動航天宏圖華中總部衛星運營中心落戶。
在試驗區建設中,航天宏圖創新研發全國首個“1+1+N”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指揮系統,作為樣板工程在全國推廣,為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價值。隨著合作持續深化,鶴壁市作為全省衛星產業的兩大戰略承載地之一,以航天宏圖為依托,3月30日成功發射“中原一號”“鶴壁一號、二號、三號”衛星;10月9日上午,具備衛星及關鍵設備的設計、仿真、集成、試驗以及總裝測試能力的天章衛星智造基地投產,一期年產衛星可達30顆;12月1日進行了“中原一號”衛星數據成果發布暨“中原二號”衛星啟動發布;17家上下游企業在鶴壁市相繼落地,衛星互聯網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集聚發展,正在加快打造500億級“空天地”一體化衛星產業基地,建設中國商業航天及衛星應用產業示范城市。
沿鏈嫁接優勢企業,以傳統產業提質煥發新動能
鶴壁市作為一座“煤城”,煤炭行業占比高、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但鶴壁市沒有把煤炭產業作為包袱,而是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明確現代化工和功能性新材料兩個轉型方向,并繪制產業鏈圖譜、招商路線圖,瞄準行業優勢企業精準招商,開拓老產業的“新領域”、提升老產品的“新功能”,推動傳統產業脫胎換骨、煥發活力。
目前已落地山東美瑞、贊宇科技等142家企業,2022年現代化工及功能性新材料產業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21.3%,比2020年提高13.1個百分點。比如,鶴壁市立足煤化工傳統優勢,在綜合分析產業發展趨勢、行業轉型技術路線的基礎上,把應用更加廣泛、附加值更高的功能性新材料作為延鏈升鏈的重點,努力在聚氨酯、芳綸等新產品上尋求突破。
山東美瑞新材料公司作為鶴壁市的目標招商企業,擁有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生產核心技術,是該行業的單項冠軍。鶴壁市抓住企業拓展中西部市場的需求,利用完備的化工園區配套優勢,成功引進總投資150億元的美瑞聚氨酯產業園一體化項目。目前項目一期正在建設,預計2025年底投產達效,屆時就地消化26萬噸化工原材料,產出芳綸、氨綸、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等多個新材料產品,產品附加值提升4倍,年產值將達到300億元,形成從基礎化學品到高端新材料的產業鏈條,相當于再造2個寶山化工園區。
組建產學研創新聯合體,以技術創新突破釋放新動能
鶴壁市大力實施省委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第一戰略,加快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河南理工大學鶴壁工程技術學院現已發展成為擁有6個二級科研教學單位、11個本科專業、6個專科專業、5個市級科技創新平臺、4298名全日制在校生、260余名教職員工的高校。按照“新工科、應用型、國際化”辦學要求,河南信息科技學院籌建處(河南理工大學鶴壁工程技術學院)新校區建設日夜兼程,創出了“鶴壁速度”。鶴壁市大力吸引和集聚省內外創新資源,提升成果轉化能力,深化科技合作與協同創新,積極引進中科院、西安交大、武漢理工大學等大院大所和高校在企業設立研發平臺,成立全省首家省科學院地市分院,聚焦產業轉型中的卡脖子問題開展聯合攻關;省墨子實驗室獲批建設,實驗室鶴壁研究、中試和成果轉化基地正在加速推進;由河南天海電器有限公司牽頭組建起了河南省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電子電器產業研究院;依托仕佳光子建設的“河南省光子集成芯片中試基地”被命名為省級中試基地……目前相關企業與100多個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四有”企業占比達到787%、居全省第二,實施省級以上科技項目60項,尼龍66纖維等一批關鍵技術實現突破,科技創新工作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勁動能。
中維化纖作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與中科院化學所、東華大學等共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圍繞高性能尼龍纖維等領域關鍵技術開展協同創新,先后成功研發尼龍66色紗、尼龍66紡絲技術、專用改性塑料等一批填補國內空白、打破國外壟斷的新產品新技術,僅研制出的細旦高強尼龍66纖維一項,就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5000多萬元。同時,該企業以特種尼龍小鎮為孵化平臺,聯合科研院所、上下游企業,開展中試項目30余項,推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孵化河南邦維等11家企業,預計“十四五”末小鎮產值達300億元,探索形成了依托一個中試基地培育一個產業鏈條、一個產業鏈條興起一個工業園區的發展模式。
仕佳光子和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的團隊攜手開啟“芯”突破,先后成立光電子集成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河南省光電子技術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光電芯片與集成重點實驗室、河南省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多個國家、省部級研發平臺;打造“芯”高地,探索“創新+人才”新模式,突破技術瓶頸,圍繞“延鏈、補鏈、強鏈”強化資源布局整合,加快產業集群培育;領跑“芯”賽道,堅持科技化、智能化、綠色化,不斷調整、優化芯片工藝中眾多工序流程的參數,降低人工干預,大幅縮短研發創新周期,提高芯片良品率……經歷了一個個研發平臺的建立、一項項芯片難題的攻關,仕佳光子在實現了部分芯片全自主研發的同時,部分細分領域還實現了技術從長期“跟跑”到“并跑”的躍升,推進了國產光電子芯片的自立自強。
鶴壁市推動產業轉型的創新舉措和成功做法,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
解決新經濟企業發展痛點問題是培育新興產業的重要舉措。新經濟企業在起步階段,常常面臨著缺市場、缺應用場景、缺政策支持等痛點問題,政府幫扶至關重要。必須急企業之所急,提供針對性解決方案,為企業新技術新產品推廣創造條件,才能有力吸引企業落地,引導企業延鏈,促進新興產業集聚發展。
找準方向延鏈升鏈是改造傳統產業的關鍵之策。傳統產業不等于低端產業,先進還是落后,要看產業是否處于價值鏈的高端。必須把握產業演進規律,科學選定轉型方向,通過招商合作等方式,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重塑新優勢。
走開放創新之路是加快提升創新能級的有效途徑。鶴壁市作為科技資源小市,在科技創新上走在了全省前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堅持以開放促創新。必須以更加開放的姿態,主動融入全球、全國創新網絡,充分利用國內外各類創新資源,大力引進人才、技術、項目等創新要素,借力提高創新起點,縮小創新差距,提升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