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來到鄄城縣大埝鎮益客產業園肉鴨養殖2號基地,技術管理人員通過電腦打開了智能養殖云平臺,鴨棚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死淘、存欄等各類數據一一顯示在大屏幕上,不用進入養殖棚,就可監控到各個棚舍內的情況。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走進養殖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排整齊的棚舍,整個養殖區內絲毫聞不到糞便產生的異味。4號棚舍里,飼養員丁秋菊身穿灰色工作服,正忙著清理料槽。
今年55歲的丁秋菊是大埝鎮大埝村村民,去年9月份,她和老伴一同來到養殖基地入職,分別負責4號和3號棚舍的飼養工作。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夫妻倆邊實踐邊學習,經過一個多星期的培訓,就熟悉了設備的操作流程,并很快上手。每天七點半吃過早飯以后,丁秋菊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談起這份工作,丁秋菊喜上眉梢,她說這里的工作真是太好了,不僅管吃,而且她和丈夫還住進了標準間。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養一茬肉鴨只需37天,基本工資就能領9000多元,要是成活率達到100%,額外還有3000元獎金。像丁秋菊這樣的飼養員基地內有17位,他們大多數都是附近的村民。養殖產業的成功入駐,讓當地村民一下變成了“產業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