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菏澤東明縣長興集鄉有這么一個人,他與其他返鄉創業者不同,別人選擇的是蔬菜和水果,他選擇的是“害蟲”豆丹,讓親朋好友不理解、不支持。但他硬是頂住壓力,憑借自己的力量開始創業,并帶動周邊村民致富——他叫劉興昌,2017年返鄉創業,目前承包了800畝地,一半養殖豆丹,一半種植櫻桃。
8月19日,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來到東明縣長興集鄉長興工業園,此時的劉興昌正在大棚里忙活著。
外出打工10多年,攢下積蓄回家創業
劉興昌今年34歲,是東明縣長興集鄉新劉村人,21歲那年離開家鄉外出打工。
“剛開始去了北京,后來又去了連云港、海口等城市,嘗試過保安、建筑工人等多種職業。經過十幾年打拼,我成為北京一家建筑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劉興昌笑著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在大城市打工雖然能掙錢,但很累,而且想家,特別是下班后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住處時,面對的是冰冷的墻壁,而不是父母溫暖、慈愛的笑容,“平時工作忙,回不了家,只能通過打電話跟父母聊天,每年也只能在過年時才能回趟家。眼看著父母的白發越來越多,臉上的皺紋也越來越明顯,我便打算回家,多陪陪父母,畢竟外面再好也不是家。”
新劉鄉村地處黃河灘區,地勢開闊,沒有工業污染。2017年6月,江蘇一家公司看好了當地優良的生態環境,開始在村里流轉土地,養殖豆丹。聽到這個消息后,劉興昌立馬就把所在建筑企業工地工程的賬進行了交接,然后懷揣著10多年的積蓄回到了老家,準備建豆丹養殖大棚,開始創業。
對于劉興昌辭職回家,其父母肯定是開心的,但兒子回老家能干什么,讓老兩口心存疑慮。“我想養豆丹。”劉興昌告訴父母。
不曾想,老人聽到這樣的回答后,立刻表示反對。“干點啥不好,非得養豆蟲?我們整天打蟲、捉蟲還來不及呢,你還要養,不行!”劉興昌的父母斬釘截鐵地說。
努力說服家人,頂起壓力開啟創業模式
雖然家人都反對,但劉興昌還是決定養殖豆丹。“豆丹,我們都叫它豆蟲,其實它有個學名叫豆天蛾,是豆天蛾的幼蟲。”豆丹對于劉興昌來說并不陌生,小時候,他經常捉這種蟲來喂雞。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劉興昌看到了這個之前“百害而無一利”的蟲子身上所蘊含的巨大商機。“2008年,連云港的公司老板帶我們員工去吃飯,說是吃豆丹,剛開始我不知道豆丹是啥東西,結果一看,就是豆蟲。”
講起如何與豆丹的結緣,劉興昌至今仍覺得不可思議。
“我當時一問價格,說是500塊錢一斤。我很震驚,這個東西老家遍地都是,倒在路邊連雞都不吃,不曾想到了這里竟然成高消費的東西了!”劉興昌說,聯想到老家以前種植大豆都是因為豆丹危害而減產,如果自己去養殖豆丹的話,那也是一舉兩得的事。從此,劉興昌心里就萌生了回家創業養豆丹的想法,這次有了機遇,他非常想抓住。
然而,創業過程遠遠沒有劉興昌想得那么順利。劉興昌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家里人關于豆丹是害蟲的印象。“搞養殖可以,但是養這個東西,是害蟲,這是天方夜譚。”劉興昌的哥哥劉興豪首先反對,“工作一個月掙個萬八塊錢,但養這個東西心里沒譜,要是賠了怎么辦?”
除了家里人不贊同劉興昌養豆丹外,村里與他一起長大的幾個好哥們也不看好,都不支持:“若是你再賣不掉,地里都是害蟲,下一步種莊稼都麻煩,它一入土以后咱就弄不干凈了”“咱都不知道這豆蟲還有人吃”……
面對身邊人的懷疑與反對,劉興昌卻堅持自己的想法:“我最初的想法就是,自己干好了之后帶著他們一塊去干,怎么著也得做成功。”
之后,劉興昌一邊說服家人,一邊開始建豆丹大棚,建好后,他又花錢請專家來授課。
成立養殖合作社,帶動周邊村民致富
“因為是第一年養殖,經驗不足,2018年的收入與投入相持平,沒掙什么錢,2019年就有了收益。當時就想著這一個棚產量二三十斤,最多四五十斤,結果高達一百多斤,比以前想得好太多了。”劉興昌興奮地說,豆丹不僅有了產量,還產生了效益。
看著劉興昌的豆丹事業越來越紅火,親朋好友也改變了態度。昔日的害蟲,變成了如今的富貴蟲,村子的老百姓,也開始接受這個項目,有的還加入了劉興昌的創業隊伍。
此后,劉興昌帶動了20多戶村民與江蘇這家企業共同成立了東明縣魯西南豆丹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為豆丹養殖的“火車頭”,負責向村民提供養殖技術。很快,劉興昌村子旁邊就建起了200個豆丹大棚。
“我們現在賣兩種豆丹,一種青豆丹,一種入土的,像這個就是入土的——土豆丹。入土之后大概在20天左右,就出蛾,交配之后就產卵了。”劉興昌介紹。
除了豆丹,劉興昌又包了200多畝地建設了櫻桃園,種植櫻桃樹。“今年是第一年,櫻桃得4年才能結果,但我有信心帶著咱們老百姓一起致富。”劉興昌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因為地多、活多,他最多的時候要招100多名村民來干活,讓留守在家里的老人、媳婦都有了工作。未來,他要帶著村子里的大伙一起干。
“現在我就打算帶好頭,以后計劃和鄉親們簽一個協議,讓他們去種豆丹。回收這塊我出一個保底價,無論市場價高還是低,我們都會按這個合同價去回收,以免除大伙兒的后顧之憂。”劉興昌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