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下午,記者來到菏澤鄄城縣董口鎮黃河社區時,恰逢大雨過后天剛放晴,濕漉漉的地面干凈清爽,一棟棟齊整的安置樓房被雨水沖刷得煥然一新,兩側的綠化帶一派生機勃勃,一如黃河社區居民搬遷后的新生活。
“你看現在社區環境多好啊,要是擱去年住的老村子,你這天氣來說啥都進不了村。”這是馮再國見到記者說的第一句話。馮再國所說的老村,是孤懸黃河西岸臨河南省地界的魚骨村。曾是魚骨村村民的馮再國感慨,以前老村是典型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往來河東的劉莊行政村和鎮駐地董口僅靠一座黃河浮橋。村里的孩子都在鎮駐地上學,每次黃河漲水,浮橋都會拆,從東明繞行要多走110多公里。由于長年飽受黃河洪水的威脅,整個村子安居難、致富難。
黃河社區老村以前的景象
原魚骨村村民孫保亮的小兒子正在上高中,往年孩子放假,碰上浮橋拆了回不了家,就只好留在學校或投奔河東的親戚。“搬過來以后,再也不用擔心這些了,孩子上學、老人看病、去鎮上趕個集都太方便了。”孫保亮的妻子郭淑麗說。黃河社區是董口鎮專門為黃河灘區6個村莊脫貧遷建而打造的社區。整個社區占地228畝,共建設6層安置樓57棟。2019年11月,灘區村民陸續跨過黃河浮橋,搬遷到黃河社區。自此,1116戶3718名灘區群眾實現了幾代人不敢想的安居夢。
董口鎮鎮委委員王志斌自2017年底負責黃河灘區6個村莊的遷建事宜,跑灘區次數多了,他感嘆各村光棍漢數量之多。灘區生活貧困,再加上黃河隱患,自然沒人愿意把自家姑娘嫁過來受苦。200多戶的魚骨村,有30多個光棍漢;186戶的郝樓村,也有23個光棍漢。而自去年遷建后,黃河社區的居民就趕著趟兒辦起了喜事,半年內先后有7人辦了婚禮。社區居民笑稱,早在去年沒搬遷前,就不斷有灘區的男方家長領著親家到黃河社區工地現場看新房。“新社區就在鎮駐地,家門口就有致富車間,小孩子上的是高標準現代化校園,這樣的條件,當然讓灘區的小伙子‘魅力’大增了。”王志斌感慨道。
黃河社區新貌
由于灘區老村經濟基礎薄弱,目前黃河社區3718名群眾中,仍有160戶432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社區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為此,董口鎮積極探索“灘區搬遷、產業先行”模式,在居民搬遷點建設致富車間。位于黃河社區西北角的濰柴動力董口鎮黃河社區致富車間,是一個能容納百余人同時做工的假發加工制作車間。“假發加工制作需要的勞動力多,且務工時間靈活,正適合農村剩余勞動力。”車間管理負責人張秋華介紹,黃河社區致富車間今年3月份陸續有工人開始上班,大都是本社區的留守婦女、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及中老年人。這里實行計件工資,年輕的熟練工一天差不多掙七八十元,年紀大的也能掙四五十元。經過近半年的運行,致富車間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本著“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董口鎮積極拓寬產業發展渠道,促進群眾增收。據王志斌介紹,隨著搬遷的完成,原來灘區老村復墾土地500多畝,這部分土地的流轉費用將留作集體收入,由董口鎮圍繞黃河社區周邊產業招引項目,推進產業開發扶貧。而對于黃河社區的未來,下一步,除豐富致富車間產業類別外,董口鎮還將籌建菏澤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屆時,將黃河社區這個全鎮唯一打造的新穎社區嵌入該項目鏈條中,做強鄉村旅游業,助力黃河社區加速駛上幸福生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