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政協第十五屆菏澤市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上,與會委員就“共識化共為 齊心協力打造良好營商環境”開展專題議政,為創優我市營商環境,凝聚“政協智慧”,貢獻“政協力量”。
近年來,菏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統領,以流程再造為核心,深入推進“一次辦好”和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改革,工作效率和服務效能不斷提升。但與先進地區相比,我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仍有明顯差距。
菏澤市政協委員靳海巖認為,有些部門只注重下放權力的數量,至于怎么更好地為企業服務則重視不夠、服務意識不強;還有人將創新和加強監管與主動服務對立起來,缺乏主動服務精神;甚至有些部門從“企業吹哨、部門報到”變成了“坐等吹哨”。他建議,政府要成為經濟發展方向的指引者、經濟關系的協調者和公共服務的供給者,既要“有求必應、無需不擾”,也要“換位思考、主動服務”。
營商環境是企業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是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地方最好的營商環境就是提高和優化政務效率,不斷提升審批服務集約化、智慧化、標準化和便利化水平。市政協委員李軍建議,進一步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等,成熟一批,退出一批;嚴格按照“減證便民”要求,全面清理涉及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的各類無謂證明和繁瑣手續;采取直接下放、委托下放、窗口前移等方式,將行政許可事項盡量下放到最基層,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必須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和合法權益,堅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提供堅強的制度保障。市政協委員張傳新建議,清理違反公平、開放、透明市場規則的政策文件,在市場準入、審批許可、經營運行、招投標等方面,為民營企業打造公平競爭環境,給民營企業發展創造充足市場空間,推進產業政策向普惠化、功能性轉變,同時,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產權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增強人民群眾財產安全感,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政莫大于信。我市高度重視誠信政府建設,將其作為規范市場秩序、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抓手。但不少企業反映,基層單位仍存在政府承諾兌現難的問題,盲目招商承諾的條件,簽訂的協議,不能兌現履約,侵犯企業合法權益,引發諸多糾紛。市政協委員包立強提出,建立完善政策出臺制度,并建立問責機制,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堅決杜絕朝令夕改現象發生,努力營造良好的誠信環境。建立健全“政府承諾+社會監督+失信問責”機制,嚴格履行政府向社會作出的承諾,把政務履約和守諾服務納入政府績效評價體系,逐步在各縣區、各部門建立健全政務和行政承諾考核制度。
發言中,市政協委員圍繞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中的堵點、痛點、難點問題,理思路、談想法,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積極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