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隨著最后一批13條背街小巷改造提質工程完工,焦作市中站區建成區范圍內需要改造的32條背街小巷全面完成改造提質。至此,中站區背街小巷舊貌換新顏,城區居民徹底告別出行難、臟亂差。
下定決心 解民心之痛
如果說主干道是“面子”,一條條背街小巷就構成城市最鮮活的“里子”。
然而,由于財政緊張、年久失修,中站區許多背街小巷損壞嚴重,甚至污水橫流,部分居民的出行難問題長期未能較好解決,已然成為民心之痛。
“背街小巷就在百姓家門口,與群眾的切身利益更加密切相關。城市不僅要有光鮮亮麗的‘面子’,更要具備整潔舒適‘里子’。”今年年初,中站區委書記董紅倜擲地有聲的動員令吹響了中站區背街小巷改造提升的集結號。
凡是路面破損、坑洼不平的,凡是污水橫流、臟亂差的全部列入改造臺賬。按照“兩個凡是”要求,通過實地踏勘、排查梳理,中站區拉出了32條需要改造的背街小巷清單,要求應改盡改,一個都不能少。
主持召開城區背街小巷改造提質專題推進會,幾乎每隔一周都要到背街小巷施工現場調研,董紅倜反復強調這是民生工程、“四城聯創”工程、發展工程,拖不得、等不得,要拉高標桿、優化方案,倒排工期、加快建設,讓居民早受益,把好事辦到居民心坎上。
中站區委副書記、區長趙紅兵也多次要求加大投入、一路一策,建管結合、務求實效。
多元模式 解融資之難
32條背街小巷,概算投資6500余萬元,不是一筆小數目。
錢從哪里來?中站區積極創新融資模式,為背街小巷加快改造提供支撐。
該區將紫荊路、瑞豐路等投資額度大的道路納入中鐵太行國際生態城先期項目,由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將東采煤街納入“三供一業”維修改造項目,爭取上級資金支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調動轄區居民積極性,保障改造工程高效推進。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同心協力,通力配合;相關工作人員犧牲休息時間,在拆除違建、打通“卡脖子路”、道路質量把關等方面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中站區背街小巷改造提質工程建設一路奔跑。截至10月底,中站區共完成了瑞豐路、育英街、方圓巷、鏈條北街、衡苑西街等19條背街小巷的改造任務。11月底,新生街、運輸街、向陽街、春曉北路、北環路中站段等13條背街小巷也全面完工。
因地制宜 解出行之難
“這條路打通擴寬后,大伙高興極了。過去這條路只有兩三米寬,土路不說,還坑坑洼洼,一下雨更沒法走。”11月29日,市民毋芩走在剛修好的工農路上,一臉喜氣。
工農路東段進入許衡街道李封二村的地方有一段“卡脖子路”,南北100米范圍內分別是中站小學和許衡中學,因為一處老宅基地,38年來始終沒有打通。此次從決定改造開始,僅用了半個月時間,就完成了房屋拆遷、路面拓寬、工程施工等任務。
打通工農路只是今年中站區背街小巷改造提質工程的縮影。
修了一條瑞豐路,火了一條瑞豐街;紫荊路擴寬一倍,雨污分離、弱電入地真整潔;還有服裝巷、桃源巷、新建南街……一條條曾讓居民愛恨交加的背街小巷舊貌換新顏,實現了華麗蝶變。
因地制宜定標準。中站區緊密結合“四城聯創”要求,堅持人性化、精細化等標準,提前實施排污、弱電入地等工程,宜綠則綠,宜亮則亮,宜美則美。特別是聚焦道路邊緣接口、拐角處等細節,不留瑕疵、不留盲區,扮靚街巷面貌,提升道路品質,做實做細這項民生工程,讓百姓切實感受到城市的溫度。
其實,中站區的背街小巷改造提質又豈止是32條背街小巷?有些居民家門口只有幾十米的無名小巷也被納入到改造提質的延伸范圍。中站區的目標只有一個:讓轄區的每一個居民都能享受到順暢便利的出行體驗。
施工時,不少背街小巷的居民走出家門,持續關注工程進展,為中站區委、區政府的決策點贊。
“背街小巷的‘凈暢美’,關系到老百姓的宜居指數、健康指數甚至是幸福指數。我們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建設理念,把群眾滿意度作為檢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成效,以強烈的擔當意識和深厚的為民情懷,建設更加便捷、更加宜居、更有溫度的‘美麗中站’,助力‘四城聯創’,為建設“精致城市、品質焦作”貢獻中站力量。”董紅倜表示。(記者 楊麗娜 趙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