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改玲
新冠疫情防控期間,走在大街上,人人都戴口罩,本以為吐痰的人會少些,沒想到在公共場合還是經常能碰到一些人,先是咳嗽一下,然后摘下口罩隨地吐痰。不少市民呼吁:吐痰這一頑疾、惡習,真該改一改了。因為在疫情期間,這樣的行為平添了幾分危險性。
公園、車站成吐痰重災區
這幾天,到公園健身的人多了起來,咳嗽、吐痰的聲音又在耳邊響起。
市民衛小圓是一名長跑愛好者,經常到市龍源湖公園跑步,據他反映,在公園跑步健身的人群中,不乏文明素養低的人,他們有一惡習就是邊跑步邊隨意吐痰,讓人避之不及,疫情期間,這些人隨地吐痰的惡習一點都不收斂。
在焦作火車站廣場、公交站臺等地面上,都能看到一些痰跡。
解放區環衛處的環衛工人說,還有一些人會把痰吐到路邊的垃圾箱上,痰跡很難清理。
專家:改掉隨地吐痰是防疫“剛需”
隨意吐痰不僅是一種不文明行為,也是快速傳播疾病的一種方式。
市政協委員、市健康教育所所長張紹均介紹,很多呼吸系統疾病,都可能通過痰液傳播,特別是患肺部疾病的患者吐痰危害更大,這些患者的痰中含大量的細菌、病毒等。有專家研究,一口痰中有幾千萬個病菌,它是肺部疾病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在人群密集場所或封閉空間里,吐痰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飛沫,增加傳染他人機率,污染周圍環境。在疫情防控期間,改掉隨地吐痰的惡習,是防疫工作的“剛需”。
什么是吐痰正確的操作方式?張紹均說,首先要盡可能避開人群,可隨身攜帶紙巾,用紙巾靠近口鼻,將痰吐到紙巾中再丟入垃圾桶。這樣不僅文明,也相對安全,有利于減少疾病傳播。
市民建議,對隨地吐痰者罰款
說起來,“不隨地吐痰”已經倡議了幾十年,可收效甚微。一代又一代的小學生,都背誦過包含“勤洗手、不吐痰”等內容的文明守則,不隨地吐痰也都寫在市民文明公約里、游園須知、乘車須知上,為何還有人視而不見、隨地吐痰呢?
市民張文文說,很多人覺得公共場合隨地吐痰無傷大雅,沒當回事。其實,隨地吐痰很不文明,也很影響個人形象。
市民豆莎莎建議,有關部門可以罰款、勸導相結合,徹底制止一些人在公共場合隨地吐痰的不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