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區域經濟發展是否充滿活力,產業結構的合理性至關重要。
時間回溯至2003年末,為了追趕GDP,一大批工業企業立在了太湖南岸。以湖州市長興縣為例。長興的蓄電池產業因煤礦而興,蓄電池企業遍地開花,最多時達幾百家。經濟不發展,群眾不滿意;經濟發展了,環境破壞了,群眾一樣不滿意……
在長興縣召開的“不發展會議”上,時任縣長劉國富毫不含糊地回答:“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發展,而是如何發展。我們欠下的資源債、環保債已經太多了,再不下決心,老百姓的生存都會成問題。”
隨后,湖州一次又一次的會議逐漸釋放出企業必須轉型升級、走綠色發展之路的信號。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縣調研時,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為湖州指明了堅定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方向明,則事業興;定位準,則趕超勁。
15年間,湖州市對紡織、建材、印染、蓄電池等十多個行業,開展了以“關閉一批、規范一批、提升一批”為總體思路的專項整治,實現了由低小散向規模化的轉型升級。
見證鉛蓄電池行業整治的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說,當地通過淘汰、兼并、重組等方式,企業數由225家減少到16家,而產值增加了14倍,稅收增加了6倍,獲取得了“中國綠色動力能源中心”“中國產業集群50強”“國家綠色動力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等稱號。浴火重生的天能集團,2007年在香港成功上市,成為“中國動力電池第一股”。長興縣被列為浙江省唯一的工業轉型升級示范區試點,成為浙江省轉型升級的重要樣板。
用“選育剪”讓傳統產業
“老樹發新芽”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近年來,湖州市采取“選育剪”,通過大力開展傳統產業“互聯網+”“機器人+”“標準化+”等行動,逐步實現“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選”即優化產業結構。該市結合各區縣產業發展特色,按照“一業一策”標準先后開展了蓄電池、粉體、水泥粉磨、印染、耐火、木業等多個細分行業的改造提升工作,產業層次和發展質量明顯得到提升。不銹鋼管道行業由原先上百家企業整合為不到10家,涌現出久立、永興、金洲等上市公司;耐火行業由原來的291家整治提升至162家,稅收增長了52.6%。
“育”即企業梯度培育。該市實施“雄鷹行動”“鳳凰行動”“金象金牛”等企業培育計劃,在傳統產業中培育一批競爭優勢明顯、產業帶動作用強、貢獻突出的領軍企業;聚焦“專精特新”發展方向,樹立細分行業發展標桿,打造國內外細分市場“單項冠軍”。截至2019年底,該市“金象金牛”達到20家,省“雄鷹”企業達到4家。久立等4家企業入選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歐詩漫入選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培育企業;豐虹新材料入選國家第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同時,為解決小微企業“缺用地空間、缺規范管理、缺配套服務、缺要素支撐”等問題,該市開展小微企業園建設,統籌指導區縣因地制宜、因業制宜、合理布局,科學編制小微企業園高質量發展五年規劃,出臺小微企業園的十條政策意見。截至2019年底,該市累計建成小微企業園67個,入駐企業3187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8家)。吳興區織里童裝產業小微企業園獲評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吳興區、南潯區、長興縣、德清縣均被列為浙江省小微企業園區建設管理提升試點縣區。
“剪”即淘汰落后產能。該市圍繞水泥、化工、鑄造、印染等行業,聚焦落后設備、落后工藝,通過采取關、停、并、轉、遷等措施,實現存量調整、整治提升,累計淘汰1597家企業落后產能,整治“低散亂”企業(作坊)20222家。
從產業結構單一到
新興產業“多點開花”
以項目為支撐,加快了新興產業的戰略布局,在優鏈、補鏈、強鏈中推動產業鏈向高端躍升。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逐漸成長為湖州首位產業,裝備制造業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又打造了電梯整機、物流機械、數控機床、電動叉車、水稻收割機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拳頭產品。該市編制了新能源汽車、物流裝備、汽車零部件招商目錄以及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全景圖”,“按圖索驥”加大精準招商力度,先后引進了吉利汽車、中車、精星物流、世倉倉儲等一批重大項目。
高起點謀劃地理信息產業園,地信產業無中生有。2018年11月19日,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在湖州市德清縣舉辦,小鎮一舉聞名天下。截至目前,德清地理信息小鎮已累計入駐企業370家,形成了一個涵蓋數據采集、處理、應用和服務的完整產業鏈,成為聯合國地信大會的永久會址。
從信息技術到“數字為產業賦能”
近年來,湖州市以智能制造生態構建為主攻方向,以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為抓手,加快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管理過程的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發展。
加快智能化技術改造。該市鎖定椅業、竹業、電梯、電機、木業、耐火材料、粉體材料等行業,加大工業機器人推廣力度,推動企業采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改進生產工藝,優化企業管理。南潯區電梯、木地板、長興電池、非金屬制品等行業列入省“機器換人”試點,物流裝備列入浙江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
深化兩化融合示范試點。該市持續擴大和深化企業信息化應用,引導企業加速向綜合集成、協同創新階段發展,累計實施市級兩化融合重點項目578個,入選國家級制造業“雙創”平臺項目5個;累計培育市級兩化融合試點企業480家、示范企業106家,26家企業成為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評定企業,52家企業成為省級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試點示范企業。
加快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培育建設。該市深入推進“互聯網+”“智能+”“5G+”,建設102家市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培育庫,打造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和無人車間、無人工廠,促進制造單元智能化升級、工藝流程數字化改造、基礎數據共享應用。13家列入2019年浙江省首批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總數居浙江省第三位。
強化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該市出臺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實施平臺育強、融通賦能、產業培育、安全護航、網絡支撐五大行動,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核心和應用賦能,2019年新增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9個(累計達到19個),新增及累計均位居浙江省第二位;加快5G+工業互聯網建設,長興諾力智能工廠建成全省首個工業自動化應用5G通信系統,26家重點企業部署5G應用。
推進企業上云用云。該市實施“企業上云”三年行動計劃,突出抓好分類推進、培育行業云、壯大云服務等十項措施,培育市級上云標桿企業100家,省級上云標桿企業44家,助推企業深度用云。截至2019年底,該市累計上云企業16848家,累計目標完成率116.19%,居浙江省第二位,排名較2018年進步了6位。
從“制造綠色”到“綠色智造”
水網密布、山巒起伏,竹海松濤、茶香遍野、蝦壯魚肥……綠色是湖州最亮麗的底色,讓湖州的“產業地圖”越發清晰。
近年來,該市積極推進生產過程綠色化、節能化改造,著力打造一批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目前,該市累計制定綠色設計產品標準21項,列入國家標準采信名單15項、占全國四分之一。在創新性地開展綠色工廠星級管理全覆蓋工作中,該市以綠色制造標準體系為引領,推出全市規上企業綠色工廠星級管理工作,通過正向激勵、反向倒逼,極大地調動了企業綠色工廠創建的積極性。截至2019年底,該市星級以上綠色工廠達到2684家,規上企業覆蓋率達到84.24%。國家綠色工廠37家、綠色園區3個、綠色供應鏈示范企業10家、綠色設計產品26種,創建總數居全國地級市前列。
日趨優化的產業格局為湖州新一輪的趕超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大力推進“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建設,兩次獲得國務院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表彰激勵,成功列入國家信息消費示范城市、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
長三角地區最黑的黑馬——湖州,這座青山秀水的江南小城,用行動詮釋了“兩山”轉化的生動實踐,也讓人們看到了綠色發展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