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一個傍晚,中站區(qū)龍翔街道的深山里,東張莊村貧困戶王兆利趕著羊群回羊圈了。一大早進山放羊一直忙到快天黑才回家,他的臉上并沒有疲憊之色,反而精神十足。
“這段時間羊正長膘哩,再過倆月就可以出欄了。”他開心地跟駐村第一書記張永昆聊起來。
王兆利今年57歲,守著大山過了大半輩子的他沒有想到,獨臂的自己竟能通過養(yǎng)羊走上致富路,成為十里八村的脫貧典型。“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還要感謝咱的幫扶干部,讓我堅定信心,帶領全家脫貧致富。”王兆利黝黑泛紅的臉上露出笑容。
多年前,一場意外事故讓王兆利失去了左臂,家庭的重擔落在妻子柔弱的肩上。妻子沒文化也沒技術,只能靠種地和打零工維持一家三口的生計,還要供養(yǎng)兒子上學讀書。看著妻子日夜操勞,王兆利既心疼又無奈,時常對生活充滿著抱怨。
2015年10月,王兆利一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國家的扶貧政策猶如及時雨,為他們家解決了諸多困難。幫扶干部一次次找他談心,鼓勵他堅定信心,勤勞致富。
政策兜了底,脫貧靠自己。2016年年初,在扶貧干部和村干部的幫助下,王兆利開始嘗試養(yǎng)羊。為了激勵王兆利的養(yǎng)羊信心,扶貧干部沒少想辦法,缺技術就把養(yǎng)殖專家請到村里,銷路不暢就發(fā)動各種關系打通銷售渠道……這一切,王兆利看在眼里,記在心上。2016年9月,王兆利的兒子參軍入伍,他囑托兒子要建功軍營,報效祖國,以此感謝黨和政府對他們家的幫助。
脫貧攻堅,讓夢想照進現(xiàn)實。王兆利和妻子同心協(xié)力,鉆研養(yǎng)殖技術,做好羊群的防疫。2017年春天,他家的山羊存欄量已有70余只。當年年底,王兆利家脫貧摘帽。
隨著養(yǎng)殖技術的成熟,王兆利一個人就能完成飼養(yǎng)工作,扶貧干部介紹他的妻子到華岳陶瓷廠務工。養(yǎng)殖收入加上務工收入,一筆一筆增收賬記在了王兆利的家庭收支本上。2019年,家庭年純收入達到39522元,他們家成了村里遠近聞名的脫貧典型。
“窮不可怕,只要愿意干,日子肯定一天更比一天好。”王兆利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