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陟縣龍源街道小徐崗村有這樣一個人,不僅要照顧年老的父親和年幼的孩子,還要照顧無依無靠的大伯和二伯。當生活的壓力幾乎把她壓倒時,是精準扶貧讓她有了喘息的機會,她就是王成林,一個不怨天尤人、勇敢面對生活的單親媽媽。
王成林的父親王海江兄弟三個,大哥王留根,二哥王旦旦,弟兄三個家境貧困。王留根和王旦旦到了結婚的年齡,但是沒有人愿意嫁到這個一貧如洗的家庭。經兩人商量后,決定把家里的積蓄全部拿出來,給弟弟王海江蓋新房,又托人給他介紹對象,舉辦了婚禮。隨后,王留根和王旦旦住到了20世紀40年代蓋的土瓦房里,每逢下雨天,土瓦房漏雨,屋里擺滿了用來接水的盆盆罐罐,弟兄兩個經常聽著雨水聲睡覺。
在王成林三四歲的時候,她母親不幸去世了,讓這個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王成林的二伯接受不了生活的打擊,經常發脾氣、砸東西,被鑒定為精神二級殘疾。即使經受重重打擊,王成林的大伯和父親也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一過又是20多年。漸漸地,生活讓王成林變得敢打敢拼,雖負重前行,依然樂觀面對生活,對人生充滿希望。
2014年,王成林步入婚姻的殿堂,可惜這段婚姻只維系了兩年多,只留給她一個一歲的男孩。生活中,王成林承包了家里的所有家務,并悉心照顧長輩。
2017年,王成林的大伯和二伯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扶貧政策的支持下,王成林家又實施了危房改造,她的大伯和二伯終于住上了新房子。二伯王旦旦因精神二級殘疾,在武陟縣扶貧辦和龍源街道的協調下住進了武陟縣醫養中心,有專人照顧他的衣食起居和日常生活,王成林的父親和大伯逢人便說:“扶貧的好政策,為我們家解決了大問題,感謝黨和政府。”更讓他們感動的是,駐村工作隊、小徐崗村兩委干部和幫扶責任人還幫助74歲的王留根在某小區找了保潔工作,每月工資1350元。
2019年年初,王成林在快遞公司開始從事售后服務工作,她不怕臟不怕累,是同事眼中的“女強人”。有人問她:“你每天這樣辛苦,不累嗎?”她說:“不累,我小時候,大伯二伯和爸爸的生活才是真累。他們很辛苦,我不能放棄這個家。”街坊鄰居都夸王成林是個好姑娘,是個知恩圖報的好女兒。
2020年3月,武陟縣委、縣政府在貧困兜底戶中開展“五養八延伸”專項扶貧工作,對不符合、不適合或不愿意集中醫養的貧困兜底戶,分類采取親情托養、鄰里托養、慈善托養、包幫托養等個性化措施,確保每一戶貧困兜底戶生活有質量、兜底有保障、幸福有依靠。
得知這一政策后,王成林第一個找到村委會主動要求簽訂她與大伯、二伯的親養協議,村干部了解她家的情況,勸她說:“一個人照顧自己的父親和6歲的孩子已經很不容易了,二伯已經入住醫養中心,大伯的收入也能顧得了自己,不要再給自己增加負擔了。”但是,王成林的態度很堅定,她希望大伯、二伯能和家人一起安度晚年。
她的堅定、勇敢和擔當,讓在場的村干部為之動容,對這個28歲的女人充滿了敬佩之情。王成林毫不猶豫地簽下了親養協議,承擔起贍養大伯、二伯的責任,成了他們的“女兒”。
“我有三個‘爸爸’,我會用柔弱的肩膀扛起照顧三個‘爸爸’和一個孩子的重擔,在脫貧致富的路上勇往直前。”王成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