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俺村有魯班服務隊,家里電線、水管、家具壞了,一個電話就來免費修理。如果需要什么工具的話,也可以去服務隊借。村里還建了快遞驛站,提供快遞派送服務。”溫縣張羌街道段溝村村民任陸軍說。
魯班服務隊的駐地在該村的窯洞黨建陣地。這些窯洞原是廢棄的糧倉,該村變廢為寶,把幾孔廢棄窯洞以“洞曉、洞見、洞心、洞合、洞察、洞悉”為主題,打造成黨總支活動室、黨員活動室、群眾活動室、村史館、功能室等陣地,用于黨建學習、文化交流、村務管理、服務群眾、調解糾紛等,增強了群眾的幸福感,凝聚了干事創業的合力。
“紅白喜事先申報,宴請十桌不要超;隨禮最多二百元,花銷五萬是上限……”這是張羌街道衛溝村群眾在鄉村振興會上討論如何修訂村規民約時提出的。通過制定村規民約、推行“紅黑榜”等制度,該村樹立鄉風文明“風向標”,鄉風民風加快向好。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張羌街道堅持黨建引領,積極完善“法治、德治、自治”鄉村治理體系,將鄉村規劃、建房管理、環境整治、紅白理事會等納入村規民約,不斷提升村民自治能力;持續打造“張羌好榜樣”品牌,大力選樹“鄉村光榮榜”典型人物,積極開展優秀學子表彰活動,以示范帶動倡樹文明新風;積極探索“1+N”基層治理模式,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壯”,大力發展群眾性組織,形成“支部+各類社團協會”的基層創建模式,將群眾團結在黨組織周圍。
“業興、村美、人和”,讓張羌街道成為外地人驚艷邂逅的“詩與遠方”,成為本地人魂牽夢縈的“夢與故鄉”。而這幅鄉村振興圖的勾勒,源于該街道著力解決了“錢”“地”“人”這三個問題。
“通過招財引稅與招商引資兩手抓、兩手硬,我們解決了‘錢’的問題;通過提高耕地產出效益、盤活閑置用地資源,我們解決了‘地’的問題;通過發掘人才資源、發展群眾組織,我們解決了‘人’的問題。下一步,我們還要因地制宜、鉚足干勁、創新活化,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張羌街道主要負責人說。(崔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