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焦作市山陽區深化學做融合,聚焦群眾身邊小事、惠民大事、重點難事,不斷補齊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難題、兜牢民生底線,著力在微實事中彰顯硬核力,答好民生卷提升滿意度。
圍繞群眾關切 身邊小事“有溫度”
“我父親因患腦梗喪失了語言能力,護理服務人員每次上門都一邊服務一邊跟老人聊天,引導老人數數字、回答簡單的問題,現在我父親精神明顯好轉,能從1數到50,還會說簡單的詞語呢!”新城街道恩村王國老人的兒子對山陽區居家養老上門服務豎起了大拇指。
山陽區用心服務“銀齡”群體,針對特困、低保和計劃生育特殊家庭中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全市首創家庭養老床位建設服務,已為191位老人提供康復訓練、上門助浴、褥瘡壓瘡皮膚護理等服務。
聚焦城鄉生活困難群體,山陽區結合“六幫六助”開展“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近兩個月,累計發放城鄉最低生活保障金113.43萬元,臨時救助金16.52萬元,殘疾人補貼資金40.54萬元,切實兜牢民生保障底線。
為解決外賣員、快遞員等“三新”群體沒地歇腳、沒處喝水等問題,該區打造73個愛心驛站,提供休憩飲水等暖心服務,為戶外勞動者提供“歇腳地”“加油站”。
立足長遠發展 惠民大事“有深度”
聚焦教育、醫療、就業等民生領域,山陽區不斷提升公共服務和民生保障水平,切實把惠民生的事辦實、順民意的事辦好。
山陽區深化“小房子”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全區常住人口30.3萬人,已簽約18.5萬人,簽約率62%,重點人群簽約率90%以上,筑牢基層群眾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通過直播培訓我學會了注冊抖音網店、短視頻拍攝剪輯等,接下來我想開一家抖音網店直播賣貨。”近期,在東方紅街道和平街社區“紅星驛站”參加完2場培訓后,學員趙光明找到了創業方向。緊盯穩就業、促創業,山陽區打造“15分鐘就業服務圈”,通過整合各樓宇、企業、金融等資源,在樓院建立“N”個“就業驛站”,通過設置創客空間、直播角、“紅色金融e店”等,為各領域就業創業群體提供服務600余次。
強化教育基礎設施建設,2023年新增加學校1所,改擴建學校項目2個,推進3所學校運動場建設。新建安置小區幼兒園2個,學前教育公辦占比由年初的30.13%提升至50.63%,普惠占比由80%提升至94%,提前完成了50%和90%的市定目標,有效緩解了入學緊張壓力。
錨定破解瓶頸 重點難事“有力度”
山陽區堅持問題導向,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日攻堅行動,投入92.6萬元完成墻南村、高嶺村、李貴作村8條背街小巷硬化任務。投入200余萬元打造李貴作杏林園、中馬村孝德街、桶張河村農耕文化園等鄉村“微景觀”,實現村容村貌和文化內涵的“雙提升”。
“多虧了街道、社區和熱力公司加班加點施工,讓我們在大降溫之前用上了達標舒適的暖氣。”礦山西院小區居民張海梅說。
山陽區將老舊小區供暖改造項目列為重點民生工程,困擾礦山西院小區群眾多年的供暖管道改造問題妥善解決,1100余戶居民安心溫暖過冬。(張薇 李冉/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