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紛紛拍照
為獲獎選手頒獎
現場表演龍須拉面
裁判為美食打分
橄欖油蒸魚排、絲瓜竹笙浸魚丸、黃金布袋魚、江南脆皮魚卷……12月2日上午,鄭州市豫師匯門前,220多道與魚有關的菜品整齊擺放,讓人大飽眼福。這些菜品雖然煎炸烹炒做法各不相同,但大多數廚師制作菜品時不約而同選擇了以魚作為主食菜。當天上午,第四屆百魚筵暨創意冷菜技能大賽開幕,來自內蒙古、山東、陜西等全國各地150余位烹飪大師云集于此。220多道菜品也正是出自他們之手。
據悉,百魚筵由中國飯店協會名廚委副主席、中國十大名廚、濟源工商聯副主席郭義發起,已經在濟源連續舉辦了三屆。從第一屆小范圍的技藝交流,到如今的菜品文化延伸、全國大師匯集,百魚筵已形成了一個地方餐飲文化品牌,開始走出濟源,走向世界。
以魚為題
150余位名廚同臺制作百魚筵
“快看這道菜,簡直就是藝術品啊!”吸引鄭州市民張先生目光的一道菜,名為“繡球魚丸”。只見一個仿古花瓶內,幾根枝丫上放著5顆魚丸,上面搭配著紫薯絲,花瓶旁邊的透明玻璃小碗內也放著6顆精心制作的魚丸,下面的迷你魚缸內,幾條小金魚游來游去,為這道菜增添了些許生機。制作這道菜的是來自山東菏澤的朱國慶,每年百魚筵他都會參加,今年已經是第4年了。為了制作這道菜,他到鄭州后就開始準備,選擇新鮮鯉魚,細心剔骨去刺才做好魚丸。為了讓菜品看起來更大氣,他還特地用紫薯絲、土豆絲進行搭配,并對菜品進行構思,最終在百魚筵上獲大家稱贊。
為參加此次百魚筵,來自內蒙古的烹飪大師李稱心千里迢迢趕到河南,將本地食材與內蒙特色結合制作了一道草魚豆腐。“草魚和豆腐選用的是本地食材,做成內蒙古特色的咸鮮口味,也是一次很好的嘗試。”李稱心說,雖然鄭州離內蒙古很遠,但他不虛此行,“我從百魚筵上學到了不少烹飪知識。每位廚師都身懷絕技、各有所長,來這兒學習一趟,可以取長補短提升自己的烹飪水平。”
魚能怎么做?清蒸紅燒是最家常的做法。不過魚到了150余位烹飪大師手里,或是被變成香酥魚卷,或是被精心制作成魚丸,或是被做成別樣的魚凍,數百道菜組成的百魚筵讓人大開眼界。此外,國家級技師、世界最大面氣球保持者張文舉還在現場表演了龍須拉面、面氣球等節目,讓人嘆為觀止。
以魚為傲
百魚筵引美食泰斗嘖嘖稱贊
有美食的地方自然少不了美食泰斗的身影,本次大賽邀請了豫菜泰斗禹建海、呂長海、陳進長及國宴大師孫永河等作為評委嘉賓。
一道道做好的菜品被端上評委席,接受美食泰斗們的品鑒。每上一道菜,評委老師或湊近查看,或拿起筷子夾起一小塊兒細細品嘗,全程一絲不茍。他們面前的一道道菜仿佛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經過認真評比,最終66個作品榮獲特金獎,112個作品獲得金獎,42個作品獲得銀獎。
“普通人評價一道菜的好壞可能是品味道、看色澤,可從專業角度評價一道菜,我們除了品味道、看色澤,還要看刀工、擺盤、文化特色等。”豫菜泰斗、國家一級評委呂長海告訴記者,每次來百魚筵做評委他都有驚喜。“廚師們的技術在不斷提高,同樣一道菜,烹飪方法改變,就能做出不同的味道。”呂長海表示,黃河文化源遠流長,以黃河鯉魚為代表的黃河魚餐飲文化聲名遠揚,此次大賽對于弘揚河南優秀食文化,傳承工匠精神,提升黃河流域魚文化附加值具有重要意義。
以魚為媒
把黃河鯉魚打造成 “黃河第一魚”
“民間有‘無魚不成宴、無鯉不成席’的說法,而咱濟源的黃河鯉魚個頭大、肉質好,又是清水魚,把它作為品牌推出去,可以以點帶面,叫響咱們的‘濟源味道’。”郭義告訴記者,黃河鯉魚是濟源人家門口的美食,此次將在濟源舉辦了三屆的百魚筵放在鄭州,不僅是給省會人民帶去饕餮盛宴,更是為了讓“濟源味道”真正走向世界。
隨著濟源全域旅游蓬勃發展,以黃河鯉魚為代表的“濟源味道”不僅是各地游客“舌尖上的誘惑”,也日益成為全域旅游的亮麗名片。“現在正是全域旅游蓬勃發展的時期,特色美食匯聚而成的特色餐飲,可以通過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實現美食與旅游的‘同頻共振’,黃河鯉魚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郭義表示,近幾年隨著不斷的推廣與努力,如今跟隨他學習廚藝的弟子有200多名,遍布全國十多個省。
“通過百魚筵,我們創新了優秀黃河鯉魚和濟源特色宴席、名菜、名點等菜品的做法,目的就是為了以黃河鯉魚為突破口,全方位挖掘黃河鯉魚美食文化內涵,叫響‘濟源味道’,真正把黃河鯉魚打造成‘黃河第一魚’,成為一條精神魚、文化魚和財富魚。”郭義說。(記者 王興輝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