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瀆廟
陽臺宮
元君殿前檐龍首斗拱
從中華大地燦若星辰的不可移動文物中嚴格遴選出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折射文明恒久魅力、鐫刻民族前行足跡,是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
今年10月,國務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新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2處,河南省62處入選,其中濟源兩處,分別為關帝廟、二仙廟。至此,濟源“國保”總數(shù)達9處。保護歷史文物,探究“國保”之路,留住文化根脈。即日起,濟源晨報陸續(xù)推出《“國保”文韻》系列報道,與您一起觸摸濟源歷史,品讀“國保”文韻。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珍貴財富。
作為河南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河南省文物大市,濟源曾被專家贊為“中原地區(qū)宋、金、元、明、清古代建筑的系列博物館”。與擺放在博物館里的國寶不同,散落在鄉(xiāng)野間的“國保”,是經(jīng)過千百年來朝代更迭還依然矗立著的古老建筑和孕育過當?shù)匚拿鞯奈幕z跡,見證著這片土地的動蕩與繁華。
從“市保”到“省保”再到“國保”,晉升之路背后,又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今天,《“國保”文韻》第一期就為大家講述“國保”背后的故事。
晉升“國保”之路
收集申報材料讓“門外漢”熬成“專家” 所有的付出是人生中的寶貴財富
“國保”,國之瑰寶。
從“市保”到“省保”再到“國保”,古建筑每一次身份的改變、“身價”的飆升,離不開文物工作者艱辛且不為人知的付出。他們說,能夠親身見證、參與文化瑰寶的一次次升級,是人生中的寶貴財富,也是自己莫大的榮幸。
濟瀆廟作為“四瀆”中唯一保存完整的祭水神廟,屬于全國性的大型古建筑群之一,一直吸引著大量文物界學者前來探究其悠久的歷史和宏偉建筑的獨特魅力。
1996年,濟瀆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濟源第一個“國保”。
濟源文物管理局文物科科長姚永亮清晰地記得濟瀆廟作為“國保”單位揭牌的那天,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火熱場面。“現(xiàn)場聚集有上千人,共同慶祝足以記入濟源文物史的喜慶時刻。”
13年過去了,奉仙觀、大明寺、陽臺宮、柴莊延慶寺塔、軹國故城、五龍口古代水利設施、軹城關帝廟、二仙廟,先后晉升“國保成員”。如今,濟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數(shù)達9處。每一批、每一處“國保”的申報過程,參與其中的文物工作者頭頂?shù)陌装l(fā)總會多出不少。姚永亮感觸最深的是申報“國保之路”越發(fā)艱難。
今年10月,濟源軹城關帝廟和二仙廟兩處古建筑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濟源文物工作者申報這兩處“國保”花費了近兩年時間。
“‘國保’申報是個繁瑣的工作,要經(jīng)過團隊組建、申報對象初步篩選、申報材料編撰與提交、申報材料初核、省級評審、國家級評審等環(huán)節(jié)。”姚永亮稱。
在姚永亮的辦公桌上,摞著厚厚一沓文件,這些是今年申報“國保”的兩家單位的材料。姚永亮介紹,申報材料分文字、圖紙、圖片三大塊內(nèi)容,文字要求包括對古建筑的客觀描述、該建筑與其他同時期建筑的分析對比、對建筑的價值評估等;圖紙包括實測總平面圖、單體建筑平、立、剖圖、建筑結構圖,圖片包括航拍、全景、單體、價值特征等部位照片。提交前,文字材料改了不下10遍,照片拍有數(shù)千張,一項不達標,就有被刷下來的可能。“夜以繼日地搜集材料,爬高上低尋找最佳拍攝角度,毫不夸張地說,經(jīng)歷過‘國保’申報的人,就算是門外漢也‘熬成’了‘文物專家’‘攝影達人’。”
在此次對軹城關帝廟材料審核期間,省專家組對一處大殿的所屬年代提出了不同意見。在省級評審會上,專家們爭論得面紅耳赤,甚至還“拍起了桌子”,場面之激烈,可謂少見。由此可見“國保”晉升之路并非是一帆風順的。
“市保”“省保”“國保”,層層遞進。目前,濟源文物管理局正在按照省文物局要求,啟動第八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工作。濟源所報單位申報成功后,對下一次申報“國保”提供了更多選擇機會。姚永亮認為,目前,濟源的迎恩宮、盤谷寺、引沁渠工程等多處“省保”單位有沖擊第九批“國保”的實力。
守護“國保”之情
從官方到民間,多重守護 “國保”歷經(jīng)千年歲月風霜得以保存完整
不管是規(guī)模宏大的濟瀆廟,還是斑駁幽遠的二仙廟、關帝廟,這些跨越千年的“國保”歷經(jīng)歲月風霜侵蝕,依然保存完整,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文物工作者乃至民間守護者的守護。
在濟源,對于“國保”或“省保”的守護主要有四種方式:一種是設專職管理機構,如陽臺宮、濟瀆廟;一種是設專職管理人員,如奉仙觀、大明寺;還有委托使用人管理,如五龍口古代水利設施;最便捷的便是最后一種,在當?shù)仄刚堃晃晃奈锉Wo員,今年新晉的“國保”關帝廟、二仙廟便是如此。
12月10日上午,記者驅車來到梨林鎮(zhèn)大許村,創(chuàng)建于唐、維修于明清兩代的二仙廟就默存于村南一處不起眼大院內(nèi)。走進這座古樸的院落,繁華與喧囂隱去,香火氤氳的氣息襲來。
主殿大門兩側前面通體透雕龍云、麒麟、牡丹圖案,雕刻精美,雖年代久遠,卻依然栩栩如生。走進殿內(nèi),抬頭即可看見碩大的梁架、額枋、垂蓮柱等大木構架,雕梁畫棟、飛檐翹角、斗拱咬合交錯,散發(fā)著古代建筑獨特的神韻和光彩。
今年68歲的大許村民黨立閆是二仙廟的守護人,從1994年起,黨立閆已經(jīng)義務守護二仙廟20多年,直到2006年被官方認證為“文物保護員”。每日的巡邏防護,與香客的交流介紹,黨立閆對二仙廟的一磚一瓦、一木一石都清清楚楚。
“房檐曾經(jīng)都掛有銅鈴,風吹過,叮當作響,美妙極了,現(xiàn)在就只剩銅扣了。”指著二仙廟主殿外的房檐,黨立閆陷入了沉思。黨立閆描述的這個場景,是他幼年時從老一輩人口中聽來的,也正是這讓人心馳神往的畫面,在他心中種下了守護“國保”的種子。
成為文物保護員后,黨立閆簡直像對待“自家”一樣進行維護、清掃、防火,逢年過節(jié)還會揮毫潑墨寫上幾幅對聯(lián)貼上。記者來到二仙廟時,黨立閆所寫的慶賀獲評“國保”的對聯(lián)還依然貼在大門兩側。在黨立閆的帶領下,村里一些熱心人也加入保護行列,年輕的承擔了收拾打掃等工作,上了年紀的主動為往來香客介紹二仙廟的歷史文化。
2013年至2018年,濟源文物管理局對二仙廟現(xiàn)存的四座文物建筑進行了多次搶險,對建筑屋面、梁架、墻體等進行局部維修和加固。盡管如此,如今的二仙廟,依然不復昔年的鼎盛。
然而它在周邊及遠近群眾的心里,卻是信仰一般的存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尤其是每年的三月十五古廟會時,來自沁陽、溫縣、博愛等周邊地市的香客就有數(shù)千人。每每此時,黨立閆和村民特別驕傲,并自發(fā)進行人員的維護疏導和防范。
如今,黨立閆每天都待在廟內(nèi),日夜守護著他珍視的“國保”。“現(xiàn)在有些墻體裂縫了,有的地方還有塌陷,不過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評為‘國保’了,很快也會有一些大動作的修繕,聽文物管理局的人說,修繕方案已通過河南省文物局專家評審。”說到這里,黨立閆特別高興,他期待著像二仙廟一樣的保護單位重現(xiàn)輝煌,而這,也正是每一個文物工作者的心愿。( 記者 楊文娟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