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鳳英幫孤寡老人白喜堂掖好被角。
近日,2019年度“河南好人榜”公布,鶴壁市山城區石林鎮黑塔村村民于鳳英,因幾十年義務照顧孤寡老人白喜堂的善舉光榮上榜。
12月24日晚,記者在黑塔村見到了69歲的于鳳英。于鳳英的家非常簡陋,她的房間里只有一張木床、兩把椅子,院子里的繩子上晾著還在滴水的床單、衣服。“剛去南屋給他(白喜堂)塞好暖水袋、蓋好被子,趁他睡覺我得趕緊把白天換下來的東西洗干凈。”談話間,于鳳英再次來到南屋幫白喜堂掖好被角。
把孤寡老人當成自家人
“白喜堂身體殘疾干不了重活兒,幾十年來他家的地都是于鳳英幫他種。”黑塔村黨支部書記馬東方說,30多年前村里劃分土地時,于鳳英一家人就主動要求把自家的地和白喜堂的地分在一塊兒,這樣可以順帶著幫白喜堂耕種。從那兒之后每年春收秋種,白喜堂只需在地頭撿撿麥穗、攏攏玉米稈,平日里于鳳英獨自包攬了犁地、澆水、收割等農活兒。
“年年收了麥子,俺都先磨兩袋面粉給他送家里,要不他得拖著50斤重的糧食布袋去鎮上磨面,困難得很。”于鳳英說,白喜堂為人老實,從不會說漂亮話,每次接到面粉都趕緊回屋拿瓢,非要舀些面粉裝進于鳳英家的面袋子里以表感謝,兩人來回推讓,直到面粉快要撒地上白喜堂才作罷。于鳳英還曾在白喜堂家的院子里開出一小塊兒地,種上小蔥、菠菜等蔬菜為他補充營養。“前些年大家日子過得都不寬裕,只能幫他打打糧食種種菜,好歹填飽肚子。”于鳳英說,自家包餃子、燉肉改善伙食的時候,頭一碗都會先給白喜堂端過去。
1998年左右,于鳳英的家人發現白喜堂居住的老屋下雨漏水,還四處漏風,冬天得裹著棉襖睡覺。于鳳英一家人經過商量,決定把白喜堂安頓在自家南屋。冬天在屋里生爐子取暖,夏天安裝電扇,于鳳英把白喜堂照顧得妥妥當當。每年春節孩子們回來拜年,也都會去南屋給白喜堂磕頭,叫聲“大爺過年好”,讓白喜堂一同感受過年的喜慶。
如今,他們已經像一家人一樣生活了20多年。
癱瘓的老伴兒和重病的老人都得照顧好
2007年的一天,白喜堂生了重病,于鳳英借來三輪車拉他到石林鎮就醫。醫生建議住院治療,于鳳英連連擺手,商量能不能每天來醫院輸液,輸完液再回家。“你也不算年輕了,這樣每天往醫院跑兩趟身體吃得消?”醫生覺得來回奔波太過麻煩,于鳳英不得不講出了自己的難處:“俺老伴兒癱瘓10來年了,還在家躺著等人喂飯,我兩頭兒都得顧,實在不能住院啊。”最終,于鳳英在村子和醫院之間奔波了3個多月,每天做好飯先喂家里的兩個病人,等她忙完端起飯碗時飯菜常常已經涼了。有時實在忙不過來,于鳳英就叫3個子女輪流回家幫忙,終于熬過了那段日子。
“忙點兒累點兒其實不算啥,就是那時候治病花錢太多,愁得我整夜整夜睡不著覺。”于鳳英說,從那年開始,白喜堂每年都要去醫院接受幾個月的治療。有一年,5000多元的醫藥費實在湊不齊,于鳳英又張不開嘴找人借錢,便和醫生商量能不能先打欠條,等賣了糧食馬上還款。醫生得知于鳳英照顧的是與她非親非故的孤寡老人時很受感動,破例為其墊付了醫藥費。“那幾年俺家打了糧食只留全家人的口糧,剩下的全賣成錢去醫院還賬。”于鳳英說,這些年來家人對她的舉動都很支持。
20多條被洗爛的床單
2015年于鳳英的丈夫去世,此時白喜堂已經徹底癱瘓,生活不能自理。于鳳英每天都要按時給白喜堂喂飯3次,擦洗手腳、換衣服的次數更是多到記不清楚。由于洗的次數太多,白喜堂用的床單邊緣已經爛成縷,中間更是補丁摞補丁。“這些年來俺洗爛過20多條床單,你看這條又快爛得不能用了,得抽空去給他買新的。”于鳳英指著院子里剛洗過的床單告訴記者,癱瘓病人長期不活動,很容易長褥瘡,所以得格外注意衛生。
于鳳英說,白喜堂有時翻身會不慎掉下床,每次聽到南屋傳來喊聲她都得立馬趕去攙扶。有時夜間白喜堂摔下床,于鳳英一個人扶不起來,只能拿來小板凳墊在地上,先把白喜堂扶到小板凳上,再托著白喜堂的腋下把他抬到床上。
“她照顧病人吃得苦可遠不止這些,俺村不少人都說她是菩薩心腸,畢竟出錢出力照顧一個跟自家沒啥關系的人幾十年,一般人可做不到。”于鳳英的鄰居告訴記者,平時天氣好的時候,于鳳英常央人幫忙把白喜堂抬到輪椅上,她再推到院子里曬太陽。
“俺媽干啥家人都不會反對,就是心疼她,明明自己都是快70歲的人了,還天天張羅著照顧喜堂大爺,實在太辛苦了。”于鳳英的兒子講述了這樣一件事兒:幾年前于鳳英生病輸液,一到診所就主動要求護士使用粗些的針頭,這樣可以盡快輸完液,她一心掛念著家里的病人。輸完液,于鳳英拔掉針頭就往家趕,到家后才發現手背上針孔附近已經洇出一大片血跡。
“這都不算啥,咱不管他誰來管?自己多吃點兒苦就行了吧。以后也是這樣,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不會不管他。”于鳳英說,多年來她照顧白喜堂已經成為習慣,所以很少覺得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