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明昌向記者展示其家族珍藏的地契。
賈明昌家的地契(部分)。
賈明昌家的地契(部分)。
從清朝乾隆年間到民國,賈明昌的祖輩傳下來30張地契。這些地契不僅是他家族的記憶,也是歷史和文化的傳承。12月23日,記者在鶴壁市淇濱區管委家屬院見到了賈明昌和他保存的地契。
30張地契記錄家族興衰歷程
賈明昌今年78歲,老家在安陽縣馬家鄉賈家村。1959年,賈明昌來到鶴壁工作并安居,直至退休。退休后,賈明昌有一次回老家時,在老宅里發現了很多張卷著的舊紙,他打開后發現,里面包裹的竟是祖輩傳下來的地契。
記者在賈明昌家看到,從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到民國十二年(1923年),賈明昌保存的地契共有30張,其中紅契11張、白契19張。賈明昌告訴記者,紅契為當事人納稅后,加蓋了具有法律效力的當時官府公章的地契;白契則是當事人沒有向當時的官府納稅,只有當時房地行經紀人戳記的地契。“清朝的時候,買契征9%的稅,典契征6%的稅。到了民國時候,買契征的稅高達15%,典契征的稅也高達10%。當時除繳納正稅外還有附加稅,若當事人不納稅被當時的官府發現后,還會受到處罰。”
賈明昌介紹,這些地契都是當時土地買賣的憑證,地契的用紙有棉紗紙和宣紙兩種,且均用小楷、行楷書寫,“內容多是經過中間人說妥,出賣方情愿將土地賣出,且都注明了地塊兒和面積,標明了四至,說清楚了市價。一般寫有‘當交不欠,立字為證’的字樣,還有落款、見證人、代字人的簽名及年月日”。
“我也沒想到家里會有這么多張地契。”賈明昌告訴記者,從他記事起只知道家里條件還行,而家中的這些地契說明,他的家族在村里原是大戶。經過和村里的老者交談,賈明昌才確定他的祖輩家底殷實,但到了父輩那一代,家里出現了變故,“我的叔叔被國民黨反動派打死了,父親傷了一條腿,后來家里的條件就不行了”。
見證百余年土地交易變革
記者看到,這些地契上的年號有清朝的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光緒、宣統,直至民國,而在這些地契中,有一張寫有“洪憲”年號的地契顯得最為特別。資料顯示,“洪憲”是袁世凱自謀稱帝時的年號,從1916年1月1日始至3月23日廢止,為時僅兩個多月。
此外,地契上寫明的賣地原因也讓賈明昌印象深刻。好多都是‘家中無錢使用’不得已把田地變賣,看著這些地契想想那個時候的人們,他們的生活真的令人同情。”賈明昌說。
在這些地契上還有“崗中人”簽字畫押。“這說明在雙方交易的時候都是有見證人的,這也體現了買賣平等,且提高了買賣的公信力。”賈明昌說,這些民間文書契約雖早已成為歷史,但為民間的土地交易變革提供了佐證,是研究古今土地交易變革難得的實物資料。
賈家村和鶴山區姬家山鄉西頂村距離很近。“很早以前那一帶都在一個行政區域,所以我們家的地契很有代表性,是安陽的,也是鶴壁的。”賈明昌認為,地契能保存下來一方面得益于當時他們家族所在的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另一方面和良好的家風有關,“我們家的祖輩都是很規矩的人,從小就教育我們要把東西放到該放的地方,所以這些地契才能保存到現在”。
如今,為了便于收藏保管,30張地契都被賈明昌進行了裝裱。賈明昌覺得,子女對收藏這個沒有興趣也沒有精力,未來他很可能把這些地契捐給檔案部門,以便讓這些地契能更好地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