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下車伊始的“我們渴望深入了解這里”,到考察交流后的“農村黨支部書記學院真是個有‘大學問’的地方”,一天內,到底發生了什么,讓安徽小崗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丁傳松發出了這樣的慨嘆?12月10日,丁傳松一行6人跨越千里來農村黨支部書記學院交流取經。圍繞培養更多有擔當敢作為的新時代干部,圍繞推進鄉村振興共筑中國夢的時代命題,兩地干部展開了一場心靈對話。
1978年,小崗村邁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先后孕育了“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如今已經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標志和改革開放的精神高地。為充分挖掘利用這些獨特資源,2015年安徽小崗干部學院正式掛牌成立,今年被納入省(部)級黨委(黨組)批準的《干部黨性教育基地備案目錄》。
為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丁傳松一行詳細了解了農村黨支部書記學院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宣傳推介等情況。在隨后召開的座談會上,丁傳松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問道:“太火爆了,一年得培訓多少學員啊?”
“3年多來,學院已培訓全國30個省份的4.5萬名村支書(第一書記),還承辦了亞非歐美33個國家的農業援外培訓,有時候一天就有好幾個班報到。”農村黨支部書記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李國艷回答丁傳松。
“這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怎么滿足他們不同的培訓需求?”丁傳松接著問。
“我們堅持問題導向,在辦班籌備階段收集學員的問題,精準對接培訓方組織需求和村支書崗位要求,給每個培訓班量身定制培訓菜單。同時,創新教學形式,讓支書與支書面對面交流、同行與同行共享心得,形成共振共鳴。我們還依托濮陽市在脫貧攻堅、產業發展、鄉村治理進程中涌現出的先進經驗和先進村,打造了70多個現場教學點,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搬到濮陽農村改革發展第一線,讓親歷者講經歷、實踐者講經驗、研究者講理論,做到點對點地學、手把手地教、實打實地幫。”聽完李國艷的回答,丁傳松豎起了大拇指。
座談會結束時,丁傳松說他有“三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學院的培訓形式這么接地氣,二是沒想到創新的程度這么大,三是沒想到教學資源整合得這么好。“農村黨支部書記學院真是個有‘大學問’的地方,我們真是來對了!”丁傳松感嘆地說:“希望我們今后加強聯系、互通有無,努力培養更多有擔當善作為的新時代干部,一起為實現中國夢蓄力加油。”(記者 李振濤 通訊員 張中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