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名“三大指導員”奔赴基層農村“傳經送寶”——
把才智寫在脫貧攻堅一線、鄉村振興前沿
夏日的濮陽,萬物勃興,生機盎然。行走在我市鄉村的田間地頭、村室農家、學校醫院,一個個人才專家正在為當地的產業發展、教育教學、醫療衛生排憂解難。
今年是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疊加疫情影響,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壓力更大。如何在這場消滅絕對貧困的“終局之戰”中、在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中,更好地發揮人才智力作用?市委審時度勢、科學決策,集中選派229名“三大指導員”(產業發展指導員、教育教學指導員、醫療衛生指導員)下沉到75個鄉鎮開展指導幫扶工作,助推廣大基層農村決勝脫貧攻堅、實現同步全面小康。
一時間,龍都大地,人才涌動。他們或是針對鄉村產業、教育教學、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難題,積極出主意、找路子、傳真經;或用通俗易懂的講解,手把手、面對面地把一些實用性強的教學辦法、診療手段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鄉村教師和醫務人員;他們在脫貧攻堅一線貢獻著力量,也在鄉村振興前沿人盡其才……
產業發展的“及時雨”
7月2日,范縣王樓鎮普惠源有機農業示范園,一批洋蔥、大蒜等農產品在完成揀貨、分裝、打包、貼單等程序后被送上運輸車,隨后將發往全國各地。
火熱的場面,繁忙的景象,讓普惠源有機農業示范園的數位投資者頗為滿意。可是在一個多月前,他們還處于虧損狀態,一度打起了“退堂鼓”。就在他們迷茫之際,我市選派的產業指導員鐘麗和他們進行了對接,幫助他們找問題、出思路。
“人員管理混亂,作業效率太低。”“市場定位不準,電商運營沒有抓住關鍵人群。”“合伙人分工不合理,沒有發揮每個人的特長。”……連續幾天的蹲點調研之后,鐘麗幫他們找出了“病因”,并有針對性地開出了“藥方”。
“這段時間平均一天能發3萬單,擱在一個多月前想都不敢想。今后,我們要多向產業指導員請教,爭取創造更好的業績、更多的就業崗位回報社會。”普惠源有機農業示范園相關負責人楊遠森對企業發展充滿了信心。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濮陽縣魯河鎮后杜堌村是一個典型的傳統農業村,村民的創收路徑較為單一。河南省隆豐泰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文留鎮胡家莊村黨支部書記胡慶民擔任魯河鎮產業指導員后,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引導后杜堌村發展木耳種植的同時,積極牽線搭橋,和后杜堌村村“兩委”班子到山東考察螞蚱養殖,著力拓寬當地群眾的增收渠道。
“慶民書記擔任產業指導員后,不僅給我們傳真經,還一直鼓勵我們,說我們兩個村地域相鄰、資源相似、村情相仿,在胡家莊村能發展起來的產業,也一定能在后杜堌村闖出一片新天地。”后杜堌村黨支部書記孫來盟滿懷信心地表示。
鵬達羽絨制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夏冬生作為臺前縣打漁陳鎮產業發展指導員,積極和鄉鎮對接,開展產業幫扶活動,立足公司特色資源、發揮羽絨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建立“公司+基地+農戶”帶動養殖模式,打造訂單式扶貧機制,通過簽訂羽毛采購合同、開展養殖技術培訓,解決了貧困群眾養殖和收購難題,受到廣泛贊譽。
在我市脫貧攻堅一線、鄉村振興前沿,像鐘麗、胡慶民、夏冬生這樣的產業指導員共有69名。他們在特色產業建設上當先鋒、打頭陣、做表率,在信息咨詢、技術指導、市場營銷、金融信貸等方面做好服務指導,不斷為鄉鎮高質量發展強“根”固“本”,涵養“造血”能力,實現了“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良好效果。
托起未來的“工程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特別是要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貧困地區辦學經費,健全家庭困難學生資助體系。
總書記的囑托,就是我們奮斗的方向。
全市選派“三大指導員”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工作會議召開后,來自市直學校的75名教育教學指導員迅速奔赴各自的“戰場”。令基層學校的教師期盼和稱贊的是,這75名教育教學指導員全部都是高級職稱獲得者,一些還是省級、國家級名師,陣容可謂“超豪華”。
“這是一次完美的對接,因為瞬間決定了永恒。文件上規定幫扶期是一年,但實際工作中,我愿意與大家一起成長一輩子。”在與范縣濮城鎮中心校教師的見面會上,市十中校長都娟說的這席話讓與會者聽得振奮、記得真切。
顧不上絲毫停歇,都娟在深入走訪調研后,一個個事關濮城教育發展的思路相繼被提出并付諸實踐:建立城鄉教師線上交流渠道,實現名師引領帶動、同伴互學互助;發動鄉村教師加入市十中“毛毛蟲說”釘釘群,共享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帶領優秀教師團隊前往范縣濮城鎮中學等學校送教、送課,下沉一線、貼著地面“把脈”教學中的問題;成立“城鄉藍導青師成長共同體”,開展城市鄉村教師角色互換、跟崗觀摩研修、同上一堂課、問診課堂中的“教”與“學”等活動……
無獨有偶,來自市油田十八中的高級教師杜英杰是教育教學指導員中的一員,他到清豐縣陽邵鄉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就跑遍了全鄉所有的中小學。建立教育發展中心、提升學校規范建設、編制教師成長手冊……經過細致調查研究,杜英杰亮出了一個又一個“金點子”。
“根據杜英杰老師的設計,每個班級都結合自身情況制定了‘學生十做十不做’和‘家長十做十不做’,學校的面貌發生了喜人變化。”陽邵鄉初級中學校長吳國偉表示。
“很務實,很受益。有了杜英杰老師的幫助,我們這些鄉村教師干好教育的信心更足了。”陽邵鄉范石村小學教師李艷芳的一席話,說出了該鄉眾多教師的心聲。
很顯然,隨著教育教學指導員在基層一線扎下根、俯下身、沉下心,這些位于鄉村的學校正在發生喜人的變化:教育教學理念跟上時代步伐了、教師的干勁更足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強了……現如今,我市的鄉村學校正滿懷激情闊步走在新時代的征程上。
傾情服務的好專家
一邊是城市大醫院“人滿為患”,一邊是鄉鎮衛生院“門可羅雀”,鄉鎮衛生院“沒病可看”的尷尬長期困擾著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現如今,我市選派的醫療衛生指導員,將城市大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緊緊聯系在一起,鄉鎮衛生院正在由“冷”轉“熱”。
市安陽地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鄧建中被派往南樂縣近德固鄉擔任醫療衛生指導員,報到第一天,他就決心為近德固鄉衛生院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一個多月來,鄧建中對近德固鄉衛生院的醫護人員進行現場示范教學,將自己的經驗和技術傾囊傳授,努力提升該衛生院的“造血能力”。
與鄧建中一樣,心系鄉鎮衛生院發展的還有市安陽地區醫院彩超室、心血管科、內分泌科等諸多科室的專家。為配合醫療衛生指導員開展工作,更好地提升鄉鎮衛生院的診療能力,市安陽地區醫院推出了醫療專家“組團式”下沉舉措,根據鄉鎮衛生院的需求進行精準幫扶。針對近德固鄉衛生醫護人員不會操作心臟彩超動脈探頭的實際情況,市安陽地區醫院專門派出彩超室專家開展技術指導,最終讓閑置的機器“活”了起來。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來自近德固鄉衛生院的就診數據顯示,自5月9日以來,門診就醫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0%,日門診量最高時已突破100人。
市中醫醫院的骨三科副主任醫師孫廣智被派往濮陽縣魯河鎮擔任醫療衛生指導員后,經過和當地衛生院的研討,他認為要想從根本上提升鄉鎮衛生院的認可度,除了醫護人員技術水平要上臺階,還必須在特色專科上下功夫、做文章。
說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孫廣智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幫助魯河鎮衛生院在發展骨科診療上制訂了詳細的發展規劃,并在日常工作中影響和帶動該衛生院的醫護人員提升骨科診療能力,默默為當地醫療事業點起“星星之火”。
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高朝亮說,選派“三大指導員”以產業發展、教育教學、醫療衛生為重點,構建起優秀人才資源向基層傳輸的“專項通道”,有效破解了基層一線人才缺乏的瓶頸,有力助推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下一步,他們將在培訓指導、結對幫扶等方面加強政策引導,堅決為基層群眾留下“一支帶不走的指導隊”。
(記者 王金勇 通訊員 劉彥軍 高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