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明代廟記碑
濮陽市清豐縣馬村鄉(xiāng)孟卜村原來有一座該村傅氏先祖建于明代中期的廟宇,村民們都稱其為“奶奶廟”,里面供奉著村民心目中神通廣大、仁慈靈驗的送子奶奶。廟前原來立有一通廟記碑,龍首龜趺,高大厚重,碑文詳細記載著“奶奶廟”的創(chuàng)建歷史。這座廟宇和這通石碑寄托了一代代村民太多太多的情愫,但神通廣大的“奶奶”和虔誠的村民并不能改變這通古碑被毀掉的命運。1958年伊始,全國各地迅速掀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高潮,在那個火紅的年代里,矗立了數(shù)百年、重達數(shù)噸的廟記碑被精神亢奮而又心情復(fù)雜的村民轟然推到。赑屃碑座因形狀過于不規(guī)則不適合作為建材,或是因其為神獸村民有所顧忌而被就地掩埋。碑首和斷為兩截的碑身則被村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抬到了生產(chǎn)隊的馬車上,粗如手臂的頭牯套都拉斷了,拉到了村東當做了的水口基石被深埋于地下,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之中,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被人們遺忘。
廟記碑重見天日
2019年7月1日,該村因修建道路對村東水口進行清理施工。隨著挖掘機的轟鳴,多塊明清傅氏先祖墓碑、石供桌構(gòu)件和大明隆慶五年傅氏“世系圖記”碑、廟記碑龍形碑首相繼被發(fā)現(xiàn)。清理到水口底部時,一塊體型碩大而厚重的殘碑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用清水沖去碑上的泥土,右上部碑文題目清晰可辨,為《孟博村(即今孟卜村)創(chuàng)建泰山行宮并武安王廟記》。這正是深埋地下60余年的“奶奶廟”廟記碑的上半部分。經(jīng)過仔細尋找,第四天,廟記碑的下半部分也被找到。雖然碑身斷裂稍有殘缺,但萬幸的是還算基本完整。這批珍貴的古石刻被移至村委會妥善保存。廟記碑經(jīng)過修復(fù),于2019年10月24日,被重新立于新修建的傅氏宗祠前的廣場上。
該碑通高3.93米,寬0.9米,厚0.25米,青石質(zhì),碑首為纏結(jié)螭龍紋,共浮雕盤龍六條,龍首較小,龍身渾厚粗壯,鱗甲凹凸猙獰,龍爪強健有力,威猛之中又透著幾分可愛。兩龍張口拱珠于碑首正面圭形篆額天宮正上方,兩爪共握寶珠于背面圭形篆額天宮正上方。其余四龍龍首兩兩并列于碑首左右兩側(cè)右下方,有趣的是其中兩條龍的龍首巧妙地利用拐角之處,面部一半在左右,另一半則轉(zhuǎn)向碑首背面,形成碑首四面均有龍目俯視人間四方的局面。正面篆額為“泰山行宮并武安王廟記”,背面篆額為“碑陰題銘”。碑首構(gòu)思巧妙,雕刻精美,充分展現(xiàn)了當時石匠的高超技藝。
碑身高達2.3米,碑陽陰刻工筆楷書《孟博村創(chuàng)建泰山行宮并武安王廟記》和撰文、篆額、書丹、監(jiān)工等主事人和募緣僧道、石工姓名,落款時間為“大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歲次乙未仲冬之吉”。碑陰為“大明國直隸大名府清豐縣東施財姓名”,刻有儒官傅國政以及庠生、恩榮官、承差、鄉(xiāng)老以及孟博村等村莊施財捐資共計一百余人的姓名。左上角刻有一篇庠生傅作元撰、庠生傅作云書,落款時間為“萬歷四十五年丁巳(1617年)孟夏十八日”的銘文。
碑座為龜趺。龜趺又名赑屃、霸下等,是古代神話傳說龍之九子中的第六子,形似龜,善負重。此龜趺碑座采用了寫實的雕刻手法,龜首前伸上昂,凸顯負重之吃力;龜背拱起幅度不大,龜甲止于龜背邊緣;龜身淺浮雕四肢和水波紋,簡潔明快。該龜趺整體神態(tài)逼真,渾圓精悍,與其他常見的神化夸張的龜趺形象大不相同。
奶奶廟的那些塵封往事
廟記正文六百一十七字,撰文者受其大父臨終所托,引經(jīng)據(jù)典,旁征博引,詳細敘述了孟博村泰山行宮和武安王廟創(chuàng)建時間、緣由、發(fā)起者、主持者以及建造過程。據(jù)廟記記載,孟博村原來并沒有廟宇,泰山之神(即碧霞元君)“出云雨而利澤民物”, 義勇武安王(即關(guān)羽)“勤事而定國”,應(yīng)立廟祭祀,但泰山“距德清(指清豐縣,北宋徙清豐縣治于德清軍,即今清豐縣西北古城集)五百余里”,“武安廟貌在德清境內(nèi)者亦未有奇觀”,于是該村傅氏五世祖傅臣和六世祖傅國兵“念民心之求祀甚殷,而憫民情之跋涉甚勞”,“興念肇謀舍地拓基”,“ 糾眾輸財經(jīng)營料理”,“ 建泰山殿三楹為南向翼,以武安殿三楹為東向要”。其中“泰山殿始于丙辰(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四月,成于丁巳(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之冬;武安殿始于癸亥(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一月,成于甲子(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之秋”,距今已四百余年。廟記撰文為文林郎、原河南鄢陵縣知縣傅好學(xué),篆額為國學(xué)生傅好禮,書丹為舉人傅好思,監(jiān)工為武舉人傅好德。此四人均為本村傅氏七世祖,其中傅好學(xué)、傅好思和傅好德三人均為舉人,又系親兄弟,與傅好禮則為堂兄弟。另刻有監(jiān)生三人、庠生十人姓名,均為以上四人子侄和孫輩。最后是三名募緣僧道名號以及三名浚縣石工姓名,可知該碑的石材和刻制來自于浚縣。
碑陰左上角的銘文,簡要敘述了廟宇修葺和廟記碑豎立的經(jīng)過,文末則用四字韻語句式對供奉的兩尊神靈進行了頌揚。奇怪的是,銘文的落款時間為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并標明是立碑時間,比碑陽記載的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晚了近22年。難道是廟記碑的刻制和豎立不是同一年?經(jīng)仔細查看,此銘文和下半部分捐資人姓名字體與碑陽以及碑陰其余字體風(fēng)格不同,似為后補。再研讀銘文發(fā)現(xiàn),原來廟記碑刻制好以后,竟然二十余年“屢建不果”、“豎立乏人”,可能通過再次捐款和重新籌備方使“久仆之碑,雄峙聳觀”。文中對廟主多有不滿和抱怨之辭,至于當時具體發(fā)生了什么,歲月悠悠,已無從考證。不過,可以想見在當時生產(chǎn)力低下的條件下,這通總重達數(shù)噸的石碑從浚縣由衛(wèi)河(又稱御河,為古大運河永濟渠段)經(jīng)內(nèi)黃縣到達與今河北省魏縣交界的清豐縣陽邵鎮(zhèn)蘇堤碼頭,然后通過牛馬木車運至三十余公里外的目的地已實屬不易,何況還只能通過人力和畜力將這高大笨重的石碑豎立起來,更是困難重重。所以,時隔二十余年的“雄峙聳觀”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當時修建這么規(guī)模宏大的廟宇和雄峙聳觀的碑刻沒有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和深厚的人脈基礎(chǔ)是根本不可能的。明中后期,據(jù)《明壽官古沙傅公墓志銘》載,傅國兵生于“貲財饒裕”之家,其“田產(chǎn)舍宇倍于先日”,具備了一定的經(jīng)濟實力。其子傅好禮為國學(xué)生,后出仕為開化縣丞,署理開化縣事。其弟傅國政三子中舉,長子傅好學(xué)為鄢陵縣知縣,子孫輩監(jiān)生和庠生更是多達十余人,成為當時的名門望族。傅氏家族的經(jīng)濟實力和人脈基礎(chǔ)成就了“奶奶廟”的昔日輝煌。
碧霞元君和義勇武安王
泰山之神“碧霞元君”,在廣大黎民百姓心中就是猶如送子觀音、注生娘娘一樣大慈大悲、有求必應(yīng),能實現(xiàn)人們求子嗣續(xù)迫切愿望的“奶奶”。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社會,這些主宰生育的神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以至于在科學(xué)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依然有人祭拜祈求于她們。
碧霞元君全稱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經(jīng)稱為“天仙玉女碧霞護世弘濟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其道場在五岳之首的東岳泰山,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泰山圣母等。碧霞元君來歷有黃帝所遣之玉女、泰山神之女、漢代民女石玉葉等多種說法,傳統(tǒng)說法以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五》記載為據(jù):“泰山頂碧霞元君,宋真宗所封,世人多以為泰山之女,后之文人知其說之不經(jīng),而撰為黃帝遣玉女之事以附會之;不知當日所以褒封,固真以為泰山之女也”。一般來說碧霞元君的信仰肇始于宋,興起于元明之際,到明代中期尤其時到了嘉靖、萬歷年間,明皇室的尊奉祭修和官方的認可推動形成了碧霞元君民間信仰的高潮,在廣大民眾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基。正如萬歷二十一年明朝首輔王錫爵《東岳碧霞宮碑》所言:“元君能為眾生造福如其愿。貧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歲,賈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為親愿,弟為兄愿,親戚交厚,靡不交相愿,而神亦靡誠弗應(yīng)。”又言:“自碧霞宮興,而世之香火東岳者,咸奔走元君,近數(shù)百里,遠即數(shù)千里,每歲拜香岳頂數(shù)十萬眾,施舍金錢幣亦數(shù)十萬,而碧霞香火視他岳盛矣。”碧霞元君行宮也迅速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興建,遍布現(xiàn)在的山東、河北、河南、山西、安徽、江蘇等地。據(jù)《明清時期碧霞元君信仰的地域擴展》(作者:孟昭鋒、王元林)一文考證,以山東、河南、直隸、江蘇和山西為代表的核心區(qū)的碧霞元君廟大多建于明代,直隸地區(qū)的開州、清豐縣、大名府等地均有碧霞元君廟存在。
關(guān)羽是忠義的化身,在我國可以說是婦孺皆知,歷代帝王多有封贈,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封其為義勇武安王。關(guān)羽在歷史的發(fā)展中逐漸被神化,走上了神壇,擁有武圣人、武財神、護法元帥、伏魔大帝、關(guān)圣帝君等等多種稱號,在民間祭祀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地位。
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孟博村泰山行宮并武安王廟得以修建。遺憾的是,經(jīng)過四百多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規(guī)模宏大的泰山行宮并武安王廟僅剩下三間破舊滄桑的正殿和一排配房,武安王殿不知何時已拆除。人們只知道該廟是“奶奶廟”,而不知道這里還曾供奉著義薄云天的關(guān)圣人。更為遺憾的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因在該址修建村委會,僅存的建筑全部被拆除。奶奶廟的粱檁等建材被用來在原址東側(cè)修建成了村里的代銷點,并兼做傅氏家族的臨時祠堂。泰山奶奶的善男信女在代銷點的東山墻上置一神龕,權(quán)作泰山奶奶的行宮,人們?nèi)粤?xí)慣稱之為“奶奶廟”。
奇特有趣的求子習(xí)俗
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晚上,孟卜村的奶奶廟前熱鬧異常,已得了子嗣的村民焚香祭拜,競相燃放煙花爆竹來還愿。待老奶奶看過了煙花后,村里的熱心婦女便三五成群將事先準備好的一塊完整的磚頭供奉到奶奶廟前,然后磕頭向老奶奶述說村里誰家兒子剛結(jié)了婚或是誰家兒子結(jié)婚好幾年還沒有“小”(兒子),央求老奶奶賜予子嗣,明年生了“小”以后一定來給奶奶燒香磕頭、放花(煙花)還愿。禱告完畢后,其中一個婦女將附著“小”的磚頭抱進懷里,一個婦女手持一把竹耙從廟前開始,一邊用竹耙在地上摟著走著,一邊念叨著“走吧,小”,其余婦女則簇擁著抱著“小”的婦女向求子人家走去。到了求子人家,急切而又激動的婆婆趕緊迎出來,把她們領(lǐng)進兒子兒媳婦的房間。婦女們喊著:“誰誰,趕緊把恁‘小’接過去。”抱著“小”的婦女把“小”從懷里抱出來,婆婆趕緊用事先準備好的小褥子包起來,小心翼翼地幫兒媳婦放到被窩里。婆婆又趕緊端來瓜子糖果讓送子的婦女們吃,熱心的婦女們一邊吃著瓜子糖果,一邊叮囑著明年別忘了給老奶奶還愿,就又忙著去為下一家求子。至此,這俗稱“摟小”的奇特有趣的求子儀式方告正式結(jié)束。泰山求子的傳統(tǒng)習(xí)俗,是在碧霞元君祠周圍的松柏樹枝上放上一塊石頭,名為“押子”,至于到了該村為何演變?yōu)楠毦咛厣堄信d趣的“摟小”,已無從考證。
此明代廟記碑見證了四百多年前人們?yōu)樽非竺篮蒙疃冻龅钠D辛和努力,奶奶廟和求子的奇特習(xí)俗則承載著人們渴求子嗣,延續(xù)后代的美好愿望,這其中蘊含的最貼切人民內(nèi)心和生活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我們?nèi)ブ匾暋⒈Wo、傳承和弘揚。
(傅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