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街寬路凈”也有 “整潔衛生”
文明創建讓小鄉村有了大變化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通往文明之路的重要一環,城市的發展進步有賴于城中村各項工作的改造提升。自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開展以來,我市轄區各城中村整治改造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7月20、21日,在市委宣傳部組織下,記者跟隨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指揮部辦公室深入到市轄區各城中村,就環境綠化、垃圾投放、創建氛圍等情況進行了實地探訪。
建設辦五甲戶村:
機動車整齊停放
五甲戶村是華龍區建設辦下轄的城中村。近年來,五甲戶村進行了包括鋪設柏油路、建文化廣場、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宣傳等在內的軟硬件設施改造,村民的生活有了明顯提升。為改善機動車亂停亂放的現象,五甲戶村里規劃了停車位。記者了解到,五甲戶村是由三個自然村組成,全村2700余人,包括8個村民小組。12名保潔員每天全天值班,所產生的垃圾一天進行兩次清運。
通過走訪記者注意到,村內有多條大、小路,分別可以作為消防通道通往城市的主干道,道路兩旁綠樹環繞。私家車有序停靠在房屋兩旁,房前屋后整潔敞亮,家家戶戶經過統一規劃的兩層小樓顯示出小康社會下農村的嶄新面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展示欄張貼在村內的顯著位置,胡同口處擺放有統一購置的垃圾箱,村里成立了專業的消殺隊伍。
20日下午,天氣炎熱,村里文化廣場上并沒有居民前去休閑娛樂,保潔員卻依然在辛勤的工作,挨個檢查每條路上的衛生情況。
勝利辦戚城屯村:
“花園村莊”讓人眼前一亮
戚城屯村位于京開大道南端,公跨提路橋東側,村莊面積360畝,人口2864,是我市第一輪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7月20日下午,記者來到戚城屯村。寬敞明朗的街道,干凈整潔的路面,讓記者感到眼前一亮。緊接其后映入記者眼簾的則是開在街道兩側、拐角處、房屋旁的五顏六色的花植。據了解,2016年以來,戚城屯村以花果村建設為主題,栽植梨樹、山楂、石榴、核桃等各類果樹7000棵,栽植石楠、月季、竹柳、桂花、耐冬等綠化樹木11萬棵,綠化設計大街15條。走進戚城屯村,仿佛進入了一座“花園村莊”。
除了這房前屋后的花果,戚城屯村精神文明建設也有模有樣,宣傳氛圍濃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村規民約等宣傳展示牌在進村的主干道上展示,柏油大路寬敞干凈,垃圾桶擺放在特定位置,村委會院內配置有小型滅火裝備,并安排專人進行維護。戚城屯村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村里的文藝團自編自唱創作了‘村歌’,去年還舉辦了第一屆‘村晚’,大家主動性很高,自己創作自己排練,戲曲、歌舞、三句半……豐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之余,傳遞了社會正能量,讓村莊更文明。”
濮水辦前漳消村:
有亮點也有問題
相比五甲戶村和戚城屯村來說,濮水辦轄區內的前漳消村位置偏遠了許多。據了解,該村共有村民2700余人,包括8個生產小組。20日下午,記者來到了前漳消村。前漳消村的村委辦公室在村西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內容在村委會院內顯著位置宣傳展示。旁邊是新修建的文化廣場,廣場整齊的綠化,形象生動的文明標語令人眼前一亮,涼亭、長廊、健身器材,文化廣場成了村里的小公園。
在村里的其他街道上,記者并未在顯著位置看到本應展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村規民約等文明城市創建內容,斑駁的墻面上宣傳畫已經褪掉了原來的顏色,廣場外電線裸露在外。在通往村委辦公室的下路上,設有一處垃圾中轉站。記者探訪時,站內垃圾有尚未清理的生活垃圾,散發出刺鼻的味道。由于村里沒有地下水管道,村民的生活用水直接排到了室外路面,胡同小巷里地面不平整處較多,有明顯低洼積水。同時記者注意到,村里墻面破損處也相對較多。
皇甫辦前范莊村:
個別胡同存在污水隨意排放
皇甫辦轄區內的前范莊村遠離城市的繁華區,有著一種“世外桃源”的清靜。在前范莊村記者看到,村內經過硬化的主干道干凈整潔,墻上展示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村規民約的宣傳展板,垃圾桶每隔一段距離擺放一個。記者了解到,前范莊村共有居民240多戶900余人。村委會安排了3名環衛工對村內道路進行打掃,每天定時定人進行垃圾清運;但仍有個別胡同巷子存在地面沒有硬化,存在污水隨意排放等現象。部分墻體表面也存在破損、脫落等現象。
記者了解到,雖然村莊不大,但村里道路向南至中原路,向東至濮瑞路,都可以作為村里的消防通道。
皇甫辦太行村:
各類公益廣告畫上墻
同為皇甫辦轄區的太行村,僅有村民560余人,分為2個生產小組。一個并不大的村落卻設置了6名環衛工人負責村里日常的環衛工作。記者注意到,村里的道路修整的平整干凈,部分村民家的外墻上繪有各種類型的公益廣告,村委會和文化廣場正在進行提升建設,村委會外的宣傳欄里沒有張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村規民約等宣傳內容。
衛都辦東、西張儀村:
創建氛圍有待提升
7月21日上午,記者先后對屬于衛都辦轄區內的東張儀村和西張儀村進行探訪,兩村屬于安置村。記者了解到,東張儀村自從拆遷之后,分三期蓋了過渡房,設置了5名環衛工分片區負責村里的環衛工作,定時定點對村里產生的垃圾進行清運和消殺。
高陽大道是東張儀村的主干道,柏油路面平整衛生,隔一段距離放置一個垃圾桶,沿街外墻上張貼有文明餐桌、病媒生物防治等公益廣告。村委會前的道路上配置有健身器材,方便村民休閑娛樂。村委會向西,新建一處文化大舞臺,2019年年底竣工,由于疫情防控,至目前,文化大舞臺尚未投入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并未在顯著位置張貼,村規民約沒有“上墻”。
同為安置村的西張儀村也已經有了6年的“村齡”了,村里的柏油路面干凈衛生,垃圾桶擺放有序,宣傳欄上展示有村民公約。宣傳欄頂棚處存在破損現象,文明城市創建氛圍和精神文明建設氛圍有待提升。
近年來,城中村的提升改造一直是我市的重點民生工程,城中村里發生的一系列的變化正是在文明城市創建過程中群眾獲利的縮影,城市文明不僅是林立的高樓大廈,同樣還有悄然改造的城市鄉村。我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城中村提升改造工作的落腳點放在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上,伴隨著一個個小小村落的逐步改善,舊的村容被新的村貌所替代,人民群眾的居住環境、幸福感正不斷攀升。
記者 趙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