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墻誕生記
白胖的年畫娃娃、活潑可愛的小鹿、綠葉叢中凝神佇立的鸚鵡……一面原本斑駁的臨街白墻,乘著老舊小區改造的東風,經過一群幕后“神人”的日夜籌劃,一夜之間變為大氣的“故宮紅墻”,越來越多的傳統吉祥圖案也開始躍然其上……
這段位于市城區昆吾路段的墻,為何還未完工就已走紅濮陽人的朋友圈?7月22日,記者采訪了“紅”墻誕生的故事。
遲交的“作業” 只為了百姓的驚鴻一瞥
為助力我市文明城市創建,做好 “三保”“三創”暨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華龍區要求每個鄉鎮辦結合本單位實際,至少打造一條公益廣告示范街。按照一般的做法,接到通知的黃河辦,原本也可以在本轄區選定一面臨街白墻,找人釘上一些公益宣傳展板,用大概一周時間就能順利完成“作業”。但這一次,黃河辦的幾名負責人沒有走尋常路,給自己出了一道有些復雜的大題:盡管可能要晚交 “作業”,花上更多精力,多費一些周折,也要精心打造出一面既能營造濃厚文明城市創建氛圍,又能宣揚中國傳統文化、弘揚社會正能量的文化墻。“即使行人路過時只是匆匆一瞥,我們也希望能讓它成為驚鴻一瞥!”提及最初的構思,黃河辦主任王磊這樣說。
目標確定了,選墻成為他們面臨的第一個挑戰。黃河辦所轄范圍位于市中心,轄區人口密度大、臨街商鋪眾多,要想找一段長度合適、位置恰當的臨街墻并非易事。為此,黃河辦書記仝劍、主任王磊、副書記郭華等人,頂著室外的夏日艷陽,幾次三番在轄區開始了徒步之“旅”。
從育興街段到頤和路段,從益民路段到振興路段,一行幾人像第一次來到自己轄區一樣,認真觀察琢磨走過的每一條小巷。當來到黃河路與勝利路中間的昆吾路段時,道路西側武警支隊家屬院的一面白墻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這面普通白墻在歲月的洗禮下,墻面已經斑駁,墻皮也有多處脫落,墻體上還有多次懸掛宣傳廣告后留下的痕跡。墻上方有一排黃色琉璃瓦,雖然有些已經破損,顏色也不像當初那樣鮮明,卻突然讓黃河辦有了打造公益廣告宣傳示范街的最初構思: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重視人居環境改善,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幾名主要負責人商量后決定,將墻體顏色大膽創新,刷成故宮紅。在保留墻面、街道上的原始元素的基礎上,讓它既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也能體現我市地方文化特色。
保留原貌的創新 傳統文化成為墻上主角
7月21日下午,繪圖師傅正在施工的紅墻上認真作畫。有行人路過時只是偶然間一回頭,就一下就被墻上的各種中國風元素吸引,開始饒有興致地停下腳步細細觀賞。更多的人則是帶著孩子、邀上友人,成群結伴到墻前拍照,將對它的喜愛自豪地曬在朋友圈。
經精心設計后的紅墻,街道拐角處的手寫古式路牌既是路標,也成了紅墻綠樹與墻上龍形圖案的映襯。沿步行道一路向北,紅墻上傳統與現代的元素間隔點綴,透視效果的古典花窗中,飛出的小鳥、出墻的梅花,讓行人頓時有了想一探究墻內風景的好奇;一只身著華服的紅色鸚鵡,站在搖曳的樹葉叢中,眼睛傳神且生動;墻體上方繪制的琉璃浮雕花卉圖案和雙龍圖案,呈中軸對稱,顏色鮮艷寓意美好;家屬院大門兩側的高墻,兩個巨大的年畫娃娃分居兩側,顏色運用是中國傳統的艷麗,面向行人放出純真燦爛的笑容。
在這個因疫情許多人沒有過好年的特殊的2020年,在傳統小年到來之際,設計者希望用年畫娃娃向龍都百姓傳遞團圓團聚與喜慶吉祥。墻上繪制的無花果樹枝葉,與墻內探出枝頭的無花果樹完美銜接,下方繪制的一只調皮的梅花鹿正在用力抬頭,想要吃到樹上甜甜的果子;墻面上零星飄下的金黃色的銀杏樹葉,一直落到了地面,與路旁整排的銀杏樹相呼應,只等秋天到來,將更有一番味道……
街角原有的報亭被包裝一新:左右兩側燈箱處,手繪舊式大大的郵票,與報亭完美融合。一側為體現濮陽中華龍源、帝都文化的顓頊乘龍圖案,一側為體現雜技勝地的濮陽雜技圖案,醒目且清晰;報亭背面,密密繪上了起源于濮陽的姓氏,采用活字印刷術刻板的式樣,既有中國四大發明的元素,又有濮陽歷史文化的表達。
墻上一根有些違和的鐵管被巧妙設計,畫成了一根綠色竹竿;破舊的電表箱,搖身一變成了一尊青銅大鼎;墻上的一方透水孔周圍,被畫上一大塊太湖石,原本難看的孔洞居然與石頭融為了一體……在精心設計下,墻上原有的不和諧因素全部完美融入!夜晚的紅墻,在橘黃路燈的映照下,散步的行人絡繹不絕,畫面安靜而平和,與白天相比又是另一番景致。
尚未完工就已先火 紅墻成為新晉“紅”墻
正是因為精心的設計與不斷完善,因為傳統與時尚的完美結合,這面紅墻改造尚未完工,就已成功引來龍都百姓關注和喜愛,成為名副其實的“紅”墻。
墻面改造的過程中,不僅吸引了路人,幸福了附近小區的居民,也引來不少其他小區居民的羨慕:“給我們家門口的墻也改造一下吧,真是太美了!”面對大家的期望,黃河辦書記仝劍稱,在這面墻完工之后,他們以后會視情況在有條件的路段做更多的嘗試。
原來,不管社會如何向前發展,百姓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骨子里的認同從未改變!原來,一面普通的墻面也可以成為公益與文明絕佳的宣傳陣地,也能給百姓帶來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紅紅的墻面,走紅的“打卡”新址,不正像濮陽人越來越紅火的日子嗎?
記者 王亞娟 實習生 盧奕潔 通訊員 陳娜
圖片拍攝 趙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