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棗坡村,地理位置偏僻,屬黃河背河洼地,人均耕地1.5畝,2016年人均年收入不足2800元,無村集體經濟;建檔立卡貧困戶52戶,181人。
幫扶責任單位范縣審計局,堅持把該村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實在行動上,實事求是,真幫真扶,多方籌措資金200多萬元,扎實開展各項幫扶活動,取得明顯成效。2019年該村實現脫貧摘帽,2020年6月貧困戶全部脫貧。近日,該局被縣委縣政府表彰為“2019年度脫貧攻堅先進單位”,這是該局連續第三年獲得這項榮譽。
志智雙扶 激發動力
扶貧不是天上掉餡餅,幸福生活是奮斗出來的。該局領導班子成員、第一書記、幫扶責任人堅定扶貧先扶志的信念,致力改變貧困群眾的精神面貌,增強其脫貧致富的信心。采取多種方式,抓住一切時機,深入農戶、田野,通過拉家常的方式向村民一次次宣傳黨的幫扶政策,展望鄉村振興美好前景,耐心細致地幫他們梳理分析脫貧思路,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村民從不理解到主動配合,從抵觸到支持,再到說出“堅定不移跟黨走,擼起袖子加油干,我要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豪言壯語,無不凝結著“審計人”的汗水和淚水。通過扶志,涌現出一批脫貧致富的典型標兵,張丕廣就是其中之一。
建檔立卡貧困戶張丕廣,一家四口人,媳婦好吃懶做,兒子智障,女兒上小學,一家人全靠張丕廣一人掙錢養家,是村里最難扶的貧困戶。起初一味地申請要錢、要救助,要錢、要救助。只解決了眼前,而解決不了長遠,怎么辦?第一書記劉光輝和幫扶責任人付兆儉轉變思路,著眼張丕廣“內生動力”。開始做他們夫妻倆的思想工作,鼓勵他們自主創業。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張丕廣終于鼓足勇氣做起了房屋裝修生意。僅此一項,年收入就5萬多元,夫妻的精神面貌改變了,每天忙的不亦樂乎,再也不向政府要錢花了。通過勞動所得,添置了新家具、新電器,粉刷墻壁,更換門窗,居住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看見張丕廣致富了,村里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坐不住了,紛紛利用自己力量或一技之長尋找致富門路,貧困戶的收入增加了,過上了好日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幫助貧困學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讓知識改變命運。在充分利用教育扶貧政策的同時,連年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大學生每人2000元,并鼓勵他們學有所成,回報家鄉。
聚焦基建 改善環境
始終把幫扶戶當親戚,視幫扶對象如親人,急他們所急,想他們所想。該局把張棗坡村的人居環境整治,當作幫扶工作的一件大事來抓,多措并舉,辦成多項群眾想辦而多年沒有辦到的事情,極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生產生活條件。
村西頭那條泥濘的生產路,是村民外出的主要通道,修建一條硬化道路是村民多年的愿望。該局積極協調資金約23萬元,修建了一條600米長4米寬的水泥路,大大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
大路通了,“最后一公里”出行難問題也需解決,該局又籌集資金50多萬元,硬化胡同,實現了戶戶通水泥路,為群眾生產生活出行帶來極大的便利,群眾拍手叫好。
“如果像城市里那樣,安上路燈,那該多好啊!”村民期盼地說。該局在辦公經費緊張的情況下,拿出1.6萬元,對村道路實施亮化工程,安裝了30余盞路燈。村支書張景勝說:“這不僅僅是路燈,更是群眾心中的明燈。”
為解決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貧乏問題,該局先后籌集資金13萬元,建設了一個12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鄉村大舞臺),配套安裝了一批健身器材、文化娛樂設施,進一步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并組織舉辦了“快樂星期天知識競賽”“家庭衛生評比大賽”“脫貧致富標兵評比”等活動,進一步增強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希望。至此,村里再也沒有出現不良風氣。
發展產業 強基固本
產業是脫貧之基,致富之源。該局積極爭取到兩個產業項目,一是光伏發電每年給村集體分紅5萬元項目,二是投資100萬元的娛樂性項目收入與村集體分成。該局結合土壤特點和專家建議,幫助該村大力發展“三節白”蓮藕特色種植產業,并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鼓勵村民擴大“三節白”蓮藕種植面積。同時,申報田間配套項目,架設農業生產用電線路6500米,田間鋪設電纜線600米,安裝水泵4個,為特色種植提供良好生產條件。還主導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搭建脫貧致富的平臺,實行生產、加工、包裝銷售一條龍服務。目前,“三節白”蓮藕品質優良,聲名遠播,通過互聯網絡銷往全國各地。村民依托特色產業和合作社平臺,收入大幅提升。
四面錦旗 飽含真情
幾年來,該局駐村工作隊,扎根幫扶村,全力開展幫扶工作。現在的張棗坡村已整村脫貧,街道寬闊,干凈整潔,胡同硬化,路燈明亮,荷香陣陣,蛙聲起伏,文化廣場上村民們歡快地唱歌、跳舞、健身,一片祥和的鄉村景象。
幫扶帶來的新變化,感動了張棗坡村的干部群眾,村兩委和村民代表先后送來四面錦旗“為民辦實事贏得百姓心”、“真情幫扶一心為民”......真切地表達了干部群眾對審計人的真情,也極大地鞭策著審計干部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收官階段更好地擔當作為、砥礪前行。(吳燕 雷永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