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歷史上的十大孝子
□袁冰潔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說:“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孟子說:“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歷朝歷代,人們都以孝為榮,以不孝為遲。當今和諧社會,人們對孝的推崇更是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歷史悠久的濮陽,自古就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多產君子、多出孝子,元《二十四孝》中有四位都是濮陽人,清豐縣和濮陽縣五星鄉,是中國孝道文化之鄉。筆者梳理了濮陽古代孝行故事,從中挑出其中十個,他們的孝行,至今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舜帝:孝感動天
舜帝是我國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之一,在歷史上留下了許多佳話,他以德報怨、孝順父母的故事,更是名列古代二十四孝之首。
舜帝姓姚名重華,史籍記載他“生于姚墟,耕于歷山,漁于雷澤,陶于河濱,販于頓丘,就時于負夏。”姚墟、歷山、雷澤、河濱、頓丘、負夏等地名,據考證都在濮陽境內。
舜帝雖是顓頊的后裔,但出生較為貧寒,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早去世。瞽叟續娶后,繼母為舜帝生了個弟弟名叫象。繼母是個刁鉆固執的人,對舜帝尤其惡毒。她蠱惑瞽叟和親兒子象聯合起來折磨舜帝,妄圖置舜帝于死地。有一次,繼母讓舜帝和弟弟去歷山種麻,并稱誰種不活就死在外面,她給舜帝的麻籽是炒熟的,想不到在路上時弟弟看到舜帝的麻籽好吃,就換了過來,結果舜帝種活了,僥幸躲過一劫。還有一次,繼母讓舜帝下到井里去淘井,等舜帝下去后,母親和弟弟就將井用土埋了起來,舜帝掘地道逃脫,又躲過一劫。另外一次,繼母趁著舜帝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在谷倉下縱火,舜帝奮不顧身地從頂上跳了下來,再次躲過一劫。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
按說,遭受這樣的不公,舜帝應該非常痛恨父親、繼母和弟弟才對,但舜帝以德報怨,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不失兄道,愛護友善。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耕于歷山時,大象替他耕地,鳥替他鋤草。他的孝行也感動了另外一位帝王大堯,他不僅將兩個女兒嫁給了舜,而且還將帝王之位禪讓給舜。舜登上王位后,對父親和繼母依然恭恭敬敬,對弟弟疼愛有加,甚至還封了弟弟為一方諸侯。他的如此孝行,名列元《二十四孝》之首,可謂實至名歸。
子路:子路負米
位于京開大道的子路墓祠內,講述有“子路負米”的故事。
子路原名仲由,本來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跟隨孔子來到衛國后,在衛國權臣孔悝手下任職。后來,在衛國的“宮廷政變”中“結纓而死”。
和很多齊魯人的性格一樣,子路坦率直爽,說話做事直來直去,有時候甚至堪稱粗魯,但他講義氣,是孔子比較喜歡的弟子之一。相傳,子路也是個大孝子,從小就知道孝敬父母。
子路小時家境貧寒,經常需要靠野菜充饑。但在子路心中,自己可以吃得不好,但一定要讓父母吃好。他家附近沒有賣米的,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要走到很遠的路去買米。即便是這樣,子路也心甘情愿,他拿著袋子跑到百里之外,再背著米趕回家里,奉養雙親,一年四季均是如此。有一次,子路在買米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場大雨,為了不讓米淋濕,子路就將衣服脫下來包住米袋子,光著身子將米袋扛回家。
父母去世后,子路才離家遠游。他到楚國時,楚王給他優厚的待遇。出門有馬車,每月有俸祿,頓頓有豐盛的飯菜,但子路并不快樂,他常常感嘆,如果能夠和父母在一起享受這樣的生活就好了。“子路負米”的故事,位列古《二十四孝》的第四位。
除了位于市城區京開大道上的子路墓祠外,清豐縣固城鄉后馬廠村也有一個子路墓祠,“仲墓寒煙”曾經是清豐古代“八景”之一。
閔子騫:鞭打蘆花
《二十四孝》中排名第六位的也是位濮陽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閔子騫。
閔子騫是濮陽縣渠村鄉閔城村人,孔子的著名弟子之一,以德行修養而著稱。閔子騫為人極孝,他少年喪母,父親娶了繼母。繼母偏愛自己的兩個親生兒子,虐待閔子騫,子騫卻并不告知父親,避免影響父母關系。冬天,繼母用棉絮給自己的兩個親生兒子做棉衣,而給閔子騫的棉衣填的是蘆花,閔子騫因此冷得瑟瑟發抖,但他并不將此事告訴父親。有一天,閔子騫駕馬車送父親外出,因寒冷饑餓無法馭車,馬車滑入路旁溝內。父親很生氣,對他呵斥鞭打,結果抽破衣服,露出了里面的蘆花。父親醒悟過來,將閔子騫緊緊摟在懷里?;丶液螅莸羝拮?。閔子騫見狀,趕緊長跪于父親面前,為繼母求情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父親見閔子騫說得真誠,便不再休妻。繼母為此非常感動,痛改前非,從此將閔子騫視如己出。對于閔子騫的孝行,孔子贊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間。”后人根據這一段故事,改編出喜劇《鞭打蘆花》,并作為二十四孝圖中第三個典故。今天的濮陽縣閔城村有二賢祠,范縣閔子墓村有閔子騫墓。
吳猛:恣蚊飽血
位列《二十四孝》第二十位的,是吳猛恣蚊飽血的故事。故事是這樣記載的:“晉,吳猛,年八歲,事親至孝。家貧,榻無帷帳。每夏夜,蚊多攢膚,恣渠血之飽,雖多,不驅之,恐去己而噬其親也,愛親之心至矣。”
吳猛是東晉道士,豫章人,即今天的江西南昌,但他祖籍河南濮陽。相傳,吳猛小時候家里很窮,買不起蚊帳。夏天時蚊蠅肆虐,蚊子的叮咬讓父母晚上很難睡個踏實覺。
父母白天在田間勞累,晚上還不能睡好覺,吳猛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每到晚上,就赤身裸體睡在父母身旁。小孩子細皮嫩肉,蚊子更愿意叮咬小孩。被蚊子叮咬的時候,吳猛并不驅趕蚊子,他認為如果蚊子吸飽了自己身上的血,也就不會再去叮咬父母了,那樣,父母也就可以踏踏實實地睡覺了。八歲的孩子,為了父母能做出如此舉動,再沒有比這更孝順的了。
張清豐:侍母不仕
清豐縣是中國孝道文化之鄉,孝子不計其數。但最出名的,當數張清豐了。在清豐,張清豐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畢竟,清豐縣縣名的由來,就與張清豐有關?!肚遑S縣志》上對張清豐的事跡進行了詳細介紹。張清豐最為人們熟悉的三個故事,分別為“頭爐燒餅敬娘親”“大伾山降香佑母”和“舉孝廉累召不仕途”。
據介紹,張清豐是隋朝開皇年間的頓丘縣(今清豐縣)人,以孝廉聞名鄉里。他自小家境貧寒,父親過世后,以賣燒餅為業,同母親相依為命。盡管生活清苦,度日艱難,但張清豐對母親非常孝順,每天打出的第一爐燒餅,他都要留給母親吃,天長日久,便被傳為佳話。
有一年??h大伾山廟會,四方百姓前往焚香。有一個州官也前去燒香,并吩咐廟內的住持,每天的頭香必須留給他。但讓州官和住持驚訝的是,每天他們早早趕到時,頭柱香已經被燒過了。是誰這么大膽呢?州官和住持命令廟內和尚,夜晚不睡覺悄悄在旁邊觀察,結果發現燒頭柱香的是個年輕人,上前去問,才知道這個年輕人是頓丘縣的張清豐。有感于張清豐的孝順,州官對張清豐此舉也不再追究。
張清豐的孝順傳到朝廷,朝廷多次下詔請他入朝做官,而張清豐為盡孝道,屢招不仕。后人為紀念張清豐,將他所住地更名為“清豐店”,并立了碑,修建了門闕。唐大歷七年,割頓丘、昌樂縣界四鄉,組建一個新縣,魏博節度使田承嗣,以縣境有孝子門闕,遂表奏朝廷以“清豐”之名為縣名,清豐縣由此而得名,沿用至今。
一個縣以一個人的名字命名,足見張清豐當時是多么孝順,足見他在清豐人民心目中的位置。
侯英:為母廬墓
在濮陽縣縣城北大街,有一座著名的“澶淵名閥坊”,又名“八都坊”,這是專為紀念明代八位濮陽籍都御史級官員所建,侯英是其中的一位。
侯英的老家在今天的濮陽縣清河頭鄉侯五星村。明天順四年(1460年),歷任御史、四川按察司僉事、江西按察使、廣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撫河南、四川憲副等職務。
侯英書寫的侯氏家訓中有這樣幾句:“清白傳家,積德為務。為子孝其親,為妻順其夫,為弟敬其兄,為兄愛其家。務守己以安爾業,務修身以齊爾家。”侯英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他為母親廬墓三年的故事,在濮陽縣民間廣為傳頌。
明成化九年,侯英時任四川按察司僉事,他在老家的母親去世了。聽到消息,侯英當場嚎啕大哭,急奔還家,全禮以葬其母。不僅如此,侯英還為母親修筑了墓園,在母親的墳前墳后種植了大量的松柏、楊樹,并與弟弟一起,為母親廬墓整整三年。
也許是被侯英的這種孝心所打動,母親墓園里的松柏、楊樹長得特別旺盛,據傳有玄鳥在樹上筑巢繁殖后代,還經常會有大量的鷺鳥在林間盤旋。鄉親們都認為,這是侯英的孝心所致,于是,開州地方官上報朝廷,朝廷下旨,讓人在村口立牌坊,表揚侯英的孝心。
王崇慶:辭官侍母
“八都坊”中另外一位人物王崇慶,同樣以孝廉聞名。
王崇慶是明朝開州晉陽鄉東郭里(今濮陽縣胡狀鎮老王莊村)人,官至吏部尚書。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從小就有大志向聰明好學,終成一代大儒。
王崇慶是個非常孝順的人,他說:“百行之本,莫先孝乎。”明嘉靖四年,王崇慶任山西按察司副使,在汾州上任。當時,他的父親已經故去,70歲的母親獨自在老家生活。有一天,王崇慶收到了一封來自開州的家書,從家書中知道母親生病了。他心急如焚,當即上書,乞求辭官回家,侍奉母親。
上書后,還沒等上級批復下來,他就自己脫下官服回到了開州老家。這下可得罪了當時的山西巡撫畢昭,畢昭平時就與王崇慶不太和睦,趁此機會,遂以擅自離守為名,同巡按一起參劾王崇慶。于是,朝廷派直隸巡按周在調查此事,周在弄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后,被王崇慶的孝心深深打動,當面贊賞他的行為,并保奏他回家侍母。
開州知州張寰每次說起王崇慶為侍奉母親而辭官的事情,都非常敬佩,于是題了“孝廉里”匾一副,并為其樹坊以示表彰。王崇慶任河南副使時,再次請求回鄉盡孝侍奉母親,后來有數次辭官侍母,前后為母親守孝長達二十年之久。他侍奉母親時總是和顏悅色,無微不至,從心底發出的孝心最為感人。
京房:替父坐牢
京房本姓李,叫李啟明,西漢頓丘人,治易學,開創了京氏易學,是當時著名的儒學家、易學家,有京氏易傳存世。
他十二歲出道,隨父游走他鄉,與父親的感情很深。有一次,京房和父親路過澶州時,當地有個官吏傾慕父子二人名氣,要父親前去幫忙看一看鄰地,占什么風水能盡快地助其升官發財。
京房知道這個官員平時無惡不作,名聲不好,就勸父親不要去。但父親害怕得罪這位官員就去了。想不到,在看過鄰地后,此官非但沒有升官發財,反而家中遭火。他將責任歸于京房的父親,認為是京房的父親從中做手腳害自己。于是,他以坑官害民的罪名,把京房父親抓進牢房。
牢獄之災苦在父親身上,疼在京房心里。為救出父親,他多次前往官衙求情,但都不起作用。于是,他就說這件事情與父親無關,父親所說的全部是自己的意見,將全部責任攬了過來。于是,那個官員就讓京房替父親坐牢。鄉鄰百姓聽說之后,成群結隊自發前往縣衙求情,聲稱“不放出京房我們就跪死這里”。
縣令大驚,趕緊將在押的京房釋放出來。京房也因替父坐牢而名聲大噪,被推為孝廉。
翟繼道:大明孝子
翟繼道是明代大翟灣人,即今天的清豐縣雙廟鄉翟灣村,他自幼博覽群書,知識淵博。在鄉里舉辦私塾,解答深奧,深受學生的愛戴和鄉鄰的敬重。
翟繼道的父親翟延實是遠近聞名的孝子,翟延實父親去世后,他想為父親廬墓,但考慮到還要侍奉年老的母親,就放棄了這個打算。等到母親死后在雙親的墓旁搭建了茅廬,朝夕哀奠。
受父親的影響,翟繼道從小就非常孝順。父母年邁后,他伺候周到,寸步不離,未嘗稍懈,直到二親壽終,厚葬了父母。每次春秋掃墓、周年祭奠,翟繼道都竭盡心力。翟繼道70歲時,為父母舉辦葬喪或周年紀念,仍能哀泣喪左。他的孝行很快在周邊流傳開來,名氣人氣甚佳,時稱大明孝子。
今大翟灣村村南有孝子墳,村中有孝子碑。村里翟氏祠堂內,有大明孝子翟繼道墓志銘一方,志文載:“大明孝子翟公配殷氏合葬墓志銘。進士及第、南京國子監司業、前翰林院編修兼國史姑蘇淦劉王成丹。”墓志載:“公姓翟,名繼道,字宗仁,上世以望族居清豐,以傳承孝道為家訓,以耕讀為族寶,家業興旺,成為一方之楷模,學習之榜樣,屢有扶按表闕宅里,人清閑祠。”
翟繼道的孝廉事跡,被編入了《清豐縣志》。
劉永之:萬里歸親
翟繼道的清豐老鄉劉永之,其孝行一點也不亞于翟繼道。
劉永之是清朝光緒年間人,出生在清豐城南柳格后士子元村。他兩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父親服役參軍,一去二十余載杳無音信,劉永之只能與奶奶相依為命。即便如此,他沒有記恨父親,而是日夜思念父親,經常四處打聽父親的下落。
二十四歲那年,劉永之結婚了。婚后沒多久,他得到消息說父親在新疆。于是,他撇下奶奶和新婚妻子,要去尋找父親。新疆和清豐相隔數千里,路途艱險,奶奶妻子都勸他不要去,但劉永之不顧勸說,毅然踏上了前往新疆的旅途。
原來,劉永之的父親隨左宗棠率領的六萬大軍,輾轉征戰至新疆伊犁,戰事結束后在一個山窩里開始了兵墾生活。遙遙數千里,他日夜思念親人,卻見不到親人。正萬分絕望時,兒子劉永之不顧千里迢迢來到身邊,父子相見,抱頭痛哭。劉永之留在了當地,一心侍奉父親。
見面后不久,父親就生病了,劉永之每天打柴換錢給父治病。過了幾個月,父親病情加重,死于癆疾。劉永之用席子將父親裹起來埋在山坡上,又在伊犁山坳為父守了三年孝。等尸骨已寒,才扒出來背上尸骨起程還鄉,歷盡艱辛最終幫父親“葉落歸根”。
劉永之的孝行很快在民間傳開,轟動了朝野。左宗棠于1905年表奏皇上,賜封劉永之“萬里歸親”金字匾懸掛門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