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之“新”,在于技術革命性突破,更在于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對于承擔“龍頭”帶動作用的歷下區來說,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突破口之一,就是在寸土寸金的土地上種出“優質平臺”。
濟南新質生產力主題報道調研采風團隊先后走進歷下區三大平臺,即麗山國際細胞醫學產業園、濟南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齊魯科技金融大廈。在這些產業園區平臺上,我們看到了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感受到了優質要素的加速集聚。
以麗山國際細胞醫學產業園為例,產業園的定位是細胞產業聚集區及技術孵化平臺。基于這樣的定位,園區內關于“細胞”“生物”“醫藥”的要素不斷集中、資源持續配套,漸漸使得生物醫藥產業鏈趨于閉合。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園區吸納了50多個高層次人才創業項目,還有5家上市企業、10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瞪羚企業、7家專精特新企業等相繼落戶。
平臺的核心是產業,而產業則是生產力的重要載體。無論是構建新發展格局還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都需要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依托。在前期產業布局時,歷下區就充分考慮到產業的“核心需求”,注重勤于“施肥”“澆水”,當好“育苗師”,通過創新服務方式、優化服務體系,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走好“最初一公里”提供動能,把一粒粒新興產業的“金種子”培育成“大森林”。
“產業平臺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圍繞產業進行全產業鏈孵化,就是在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創造全要素創新生態。歷下區這一做法,對于很多產業園區來說都很有借鑒意義。”座談會上,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張英表示。
“依托對未來產業、新興產業的科學布局,歷下區有實力也有優勢打造一個燈塔工廠,通過發揮虹吸效應,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進而創新要素配置,發展新質生產力。”濟南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講師袁春曉在座談會上給出建議。
往高處攀,向新處闖。近年來,歷下區瞄準科技服務、新一代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生物醫藥和人力資本等產業方向,謀劃建設了一批特色園區平臺,為新質生產力提供載體支撐。例如,在深耕產業細分領域,成功打造了“明湖系”“麗山系”等園區品牌,現有市級(儲備)特色產業樓宇9座;明湖國際信創產業園聚焦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匯聚華為“三個創新中心”、泰華智慧、科大訊飛等行業龍頭企業平臺,入選省級數字示范園區、軟件名園;麗山國際細胞醫學產業園聚焦細胞醫學最前沿,打造了山東首個細胞與基因治療CDMO平臺……在歷下區,未來產業的“金種子”已經開始加速生長。
“培育和發展未來產業,是塑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不僅如此,還要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地優勢,鏈接全國科技創新資源,繪制人才、科技、金融三張地圖,系統化推動科技、人才、產業、資本、政策等創新要素合理布局,進而發展新質生產力。”山東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院教授楊志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