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如何增進人民福祉、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都是各地所要面對的共同課題。近日,濟南各區縣滿懷為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以真招實招對準細節“加針補線”,把居民的“需求清單”轉化為高品質“項目清單”,最終轉化為居民的“滿意清單”,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滿滿的幸福感。整治人居環境推動鄉村舊貌換新顏
在鋼城區里辛街道小官莊村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廣場里,假山、瀑布相映成趣,花草樹木爭奇斗艷,小溪蜿蜒流淌,睡蓮靜靜綻放。村民們紛紛來到這里,賞花、游園、拉家常。“這里以前就是個柴草園,垃圾遍地、雜草叢生,通過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我們把這里變成了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小官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呂貞峰說。
小官莊村環境的蝶變是里辛街道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助力生態振興的生動注腳。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里辛街道制定了《2023—2024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案》,加強農村交通、水利、弱電、通信等方面的建設,不斷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借助“四小園”改造提升,規范家家戶戶門前的小菜園、小花園,以“小切口”促進農村人居環境“大提升”,用“繡花功夫”描繪和美鄉村畫卷,把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憧憬變為現實。
在實際工作中,里辛街道建立網格化管理責任體系,明確街道、村兩級工作職責,劃分包保區域,責任落實到人,形成“黨員帶頭、農戶參與、互相聯動”的工作局面。嚴格督導落實,獎優罰劣,充分發動群眾,通過廣泛宣傳、文明評選等活動,引導群眾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營造“比學趕超”環境整治氛圍,力爭兩年內全部達到85分以上。
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開展以來,里辛街道各村積極響應,對村內道路、房前屋后等區域的枯枝雜草、生活垃圾進行“全覆蓋、拉網式”清理;還繪制部分文化墻,不斷提升鄉村“顏值”。同時不斷深挖村內特色美景,探索全新發展道路,其中后朱山村依托黑石澗泉打造名泉鄉村文化旅游,使村里的環境面貌煥然一新,村民們的文明素質逐漸提升,和諧美麗的鄉村文明蔚然成風。潘家莊村發揮黨員干部示范帶頭作用,將特色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探索出了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發展新模式,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一步,里辛街道將繼續堅持從薄弱環節入手,再加力度、再鼓干勁,常抓不懈、久久為功,以實干的精神、踏實的行動,持續提升農村的人居環境水平,使和美鄉村建設再上新臺階。
探索醫防融合構建群眾滿意的就醫流程
“我們慢性病患者在這里享受的是V IP服務,看病、檢查、開藥、建檔、隨訪等環節一站式完成,有需要還能直接轉到市里的大醫院,很方便!”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近10年的馬大爺對濟南市高新區舜華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慢性病一體化門診贊不絕口。
當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心血管并發癥發病概率也顯著升高。今年以來,濟南高新區將健康服務重心由醫療向預防轉移,推進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服務協同融合發展,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
為普及基本公共衛生知識,提高就診患者對公共衛生的認知度,在濟南高新區,社區衛生中心的全科診室安排公共衛生科室人員輔助就醫。在患者候診的同時給居民建檔、隨訪,宣傳健康知識,大大提高了診間建檔率和診間隨訪率,患者在就診時就能夠完成建檔隨訪。根據患者就診情況,公衛人員按照醫生開具的處方、檢查等項目,及時更新居民檔案,大大提高了居民檔案的真實性及檔案更新的及時性,也給患者就診、建檔、隨訪提供了便利條件。
在公衛科健康驛站,醫護人員每日隨訪居民血壓、血糖情況。患者在公衛科家庭醫生工作室即可享受家庭醫生的用藥指導及健康咨詢服務,無需到全科排隊等候,大幅縮短了居民就醫時間。
針對轄區居民上班族多的特點,中心采取延時服務來滿足居民就診需求,全科、藥房、收費、護理科室均實行延時服務,午間及下午下班后執行延時作息時間,為居民就醫提供便利條件。
“以前,治療慢性病要輾轉多個科室,健康管理和診療分開,耗時費力。一站式就診流程使醫患互動更加密切,慢性病患者不僅少走路,還能獲得個性化的干預方案,提高綜合治療效率和效果。”舜華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說。
“現階段,我們通過開展基層慢性病一體化門診建設,探索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全周期健康管理的更優解,推進醫防深度融合。接下來,我們還將進一步優化服務流程,規范服務行為,做好慢性病病人的精細化管理,做到應管盡管,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升控制滿意率,真正讓患者享受到優質的醫療管理服務。”濟南高新區社會事務部衛生健康管理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說。
做實“民生大事”一條路修到群眾心坎上
近日,萊蕪區牛泉鎮的縣道牛石線西
上莊村至綠凡崖村路段修繕提升工程全面完工。“這條路之前坑坑洼洼的,晴天揚塵,雨天泥濘。現在可好了,不僅里面寬敞平整,而且周邊環境也整潔,出行可方便了。”呂家樓村村民呂品田感慨地說道。這一路段的修繕提升,為牛泉鎮南部山區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讓這條重要的旅游大道重煥光彩。
道路通,百業興。一直以來,牛石線縣道承擔著牛泉鎮南部山區重要的交通任務,它打通了萊蕪區牛泉鎮到新泰石棚的連接通道,串聯起了牛泉鎮的13個村子。它還打通了鵓鴿樓水庫、云臺山和筆架山的連接通道,成了各景點的“連接線”。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路段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和老化現象。沿途村莊有村民反映:“牛石線路面坑洼現象愈發嚴重,顛簸起伏,不僅給游客帶來極差的出行體驗,也對交通安全構成威脅。”
其實,了解到情況的牛泉鎮政府早已積極行動,開展全方位排查,制定方案、統籌規劃,將牛石路的維修列入2024年牛泉鎮為民辦實事項目清單。
道路部門分管負責人介紹:“道路修繕提升涉及青苗補償、資金投入、工程實施以及后續維護管理等。鎮政府積極協調各方,爭取到上級撥款3000萬元,精心規劃,對道路進行了重新鋪設,加強了路基的穩固性,讓道路更加平整堅實,還將拐彎處的道路拓寬至原來的1倍。”
據悉,提升工程還對道路沿線的標識、標線等設施進行了全面更新和完善,進一步提高了道路的安全性和規范性。修繕提升工程從2024年元旦正式啟動,截至5月份,牛石線縣道修繕提升全面完工。有效消除了道路交通安全隱患,為群眾撐起道路交通安全“保護傘”。周邊村民們對這一舉措紛紛點贊。
“這路真是修到了俺老百姓的心坎里!比以前寬敞多了!以前遇到大車就緊張,得靠邊。現在各行其道,出行也安全了!”站在村口望著硬化好的道路,積家莊村村民高興地說。
抓好“關鍵小事”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近日,高溫天氣來襲,商河縣沙河鎮沙河社區到了夜間用水高峰期用水量急劇上升,導致高層水壓不足,影響日常生活用水。水壓之“小”事連接民生之“大”情,社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下沉入戶,協調購置加壓泵,確保社區每戶家庭供水充足。這也是社區工作中用心呵護民生的生動實踐。
沙河鎮創新方式方法,做到接訴即辦以及靠前走辦。“我年齡大了,樓下上廁所不方便。”“電動車不上樓,可怎么充電呢?”“我長期在外打工,家里老人、孩子怎么辦?”一根熱線串聯起了社區民生之線。為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社區靠前做好服務工作,協調公共廁所1處,解決老年人在樓下上廁所不方便的問題;新建設電動車自行車車棚2處,并分別安裝充電樁,解決群眾亂拉線充電、充電不便的問題;聚焦“一老一小”,打造“夕陽紅”“雛鷹課堂”特色服務品牌,為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推出老年學堂,定期宣講健康知識、防詐案例;開設“四點半課堂”,提供繪畫、課后輔導等服務,解決家長后顧之憂。在做到群眾小事件件有回應的同時,為更好地靠前服務,沙河鎮引進物業管理,健全各類服務臺賬,打破“不找不辦”的傳統,變坐班為靠前走辦,定期巡查巡檢,扎實做好水電維修、通氣通暖等便民服務,做到群眾有呼喚、社區有回音。
聚焦群眾最關切的“衣食住行”,提升基層治理“民生廣度”。沙河鎮以沙河社區為中心,聯動周邊學校、醫院、企業、商貿街等公共服務配套,讓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安居、樂業、樂教。幼兒園、日間照料中心建在社區內,推進教育、醫療、養老服務有機融合。村里土地全部流轉,群眾每年得到固定收益。現代牧業可吸納400人就近就業,有效解決群眾“上樓”就業增收難題。同時,構建“村黨支部—樓棟網格長—黨員中心戶”三級網格體系,優選12名在家黨員任各樓棟網格員,負責政策宣傳、矛盾調解、隱患排查、社會治安等工作,收集群眾意見建議100余條,調解矛盾糾紛20余起,用心用情做好群眾的“解鈴人”,推動民生實事進一步走深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