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上海等多地發布社區工作者招聘公告,報名人數不斷上漲。近年來,不少年輕人選擇進入社區工作。在這里,有人“一邊工作一邊考編”;也有人經過社區工作的歷練,認識到社區就是自己的理想“彼岸”。(6月18日《中國青年報》)社區是城市的“神經末梢”,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擁有青春力量、四射活力的年輕人進入社區工作,是從基層治理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有助于激發社區治理活力,提升治理效能。
年輕人進入社區工作,也是多元化就業的一種趨勢。近年來,國家大力號召大學畢業生“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年輕人進入社區工作,便是到“基層去”的一種體現。
當然,社區對年輕人來說也是一個“大熔爐”,可以淬煉他們的真本領。“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社區工作事無巨細、千頭萬緒,工作人員需要親力親為,必須發揚實干苦干的精神品質,弘揚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訪民生、察民情、解民憂,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尤其是,社區工作需要“多面手”,這就會在無形中促進年輕人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在社區基層走過、看過、做過,會讓年輕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一句話,年輕人進入社區工作,是可以相互成全的。不過,其中的關鍵,是要讓“吃了苦頭”的年輕人在社區找到歸屬感、增強獲得感,實現社區和年輕人的“雙向奔赴”。社區要形成關心關愛年輕工作者的濃厚氛圍,及時幫助解決年輕人反映的困難和問題,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和干事氛圍;相關方面更要解決社區工作者薪酬偏低、認同感弱、發展無路等問題,提升薪酬等級,開展更多榮譽評選,健全培訓機制,提高履職本領,建立合理的考評機制、完善的獎勵制度,暢通職業發展通道,為年輕工作者提供發展的機會和平臺。當年輕人感到工作更有勁頭、未來更有奔頭,就會心無旁騖地扎根社區、潛心服務。
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意見》,從制度層面對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作出全面規劃,其中提到的健全職業體系、加強能力建設、完善管理制度、強化激勵保障等措施,就是意在讓社區工作者“進得優、留得住、有奔頭”。各地應盡快探索年輕人進社區工作、參與甚至治理的創新樣本,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和繁榮的社區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