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著充實的行程,現場觀摩步入最后半天。行程進入尾聲,觀摩的熱情沒有絲毫消減,看的項目依然觸動人心。走進濟南高新區和歷下區,給人以“繁華”印象的兩區也在以極大的力度推動城市更新,從而持續煥發品質和文化的活力。
在“更新”之中,實打實地解決了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置身一個個項目,大家感受到的不僅僅是高樓大廈的外表提升了城市“顏值”,更真切體會到其背后散發著綿密暖意的為民情懷。這不正是城市更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嗎?
教育、醫療、居住,這些都是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要素資源。城市更新如何讓人方便上學、就近就醫、住得舒心?濟南高新區的孫村鎮城市更新項目將這些都考慮在內,以系統角度、整體思維對片區功能進行“重構”,通過整合利用國有土地及集體土地,集優質教育資源、醫療資源、居住資源于一體,實現鄉鎮向城市的轉變,進一步增強了區域產業聚集力、人口吸引力。醫院項目的建成運行更是結束了全區無區級醫院的歷史,滿足了居民就近就醫需求。
對于商業樓宇“扎堆”的區域來說,“停車難”總會讓人們的情緒“晴轉陰”。濟南高新區的舜泰廣場就曾如此——相關投訴工單平均一年就有700余件。對應的解決方案則是通過土地分層出讓新模式,地上升級改造體育場,地下建設機動車、非機動車停車位及配套商業,以“立體化”的方式實現一舉多得的成效。如今,地上體育公園的足球場里奔跑著年輕的身影,地下是全市體量最大的地下智慧立體停車場,讓曾經“難解”的問題變得“有解”。
“五味雜陳”曾是歷下區丁家莊村民對老村的“自嘲”——一進村就能聞到食物的餿味、垃圾的臭味、油煙的嗆味、房屋的霉味和廁所的異味。作為全市首個以“全生命周期產業服務”為主導的城中村改造項目,丁家城中村改造項目如今已經舊貌換新顏。干凈整齊的居民樓是村民的“新家”,高高聳起的保障房T1塔樓引進了眾多項目、企業,不僅帶動了村民就業,還每年為村集體帶來了可觀的收益。曾經的“城市洼地”已然煥新出彩。
與城中村相比,老舊小區有著不一樣的難題。歷下區舜耕路社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就從居民的“身邊事”入手逐一破解。如何改,要聽聽居民怎么說。這一項目邀請居民代表全程參與,將花園提升等訴求納入改造清單,大幅提高了居民參與度和歸屬感。有了居民參與,改造效果也更為“稱心”。樓下增設了停車位、建了非機動車棚,智慧門禁實現了“掃臉”開門,敞亮的社區公園提供了休閑場地……一項項實打實的改造讓老舊小區成了“幸福小院”。
懷揣“用戶思維”和“有解思維”,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城市更新的進程就會更加“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