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教授建議年輕人不要躺平繼續卷”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在最近一次公開演講中,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說:“年輕人還是不能躺平,得跟著去卷,只有卷,才能出成果,才能成功。你躺平幾天,會發現這個世界離你遠去,只有跟著一起去卷。卷的過程中,只要心態平和下來,把自己的家庭生活安排好,你會卷出樂趣來。”(6月25日中華網)雖然姚教授的建議充滿了對年輕人的期許與鼓勵,但不少網友并不領情。“已經夠卷了”“卷不動了”“卷不卷是個人選擇”,類似吐槽不在少數。“別躺平繼續卷”遭吐槽,是因為這個建議不夠接地氣嗎?可能有這方面的原因,但也不全是。
毋庸諱言,現代生活的快節奏、高壓力以及未來的諸多不確定性,讓不少年輕人飽受過度內卷、精神內耗的折磨,無論是選擇躺平還是繼續內卷,都難以緩解焦慮情緒。此情況下,“別躺平繼續卷”的建議,很容易讓年輕人更加焦慮。都卷成這樣了,還能怎么卷?
部分網友的不領情,還反映出一個關于“躺平”與“內卷”的概念和語境問題。在姚教授看來,躺平就是認慫擺爛、意志消沉、不思進取,內卷就是直面競爭、拼搏奮斗、追求成功。但在不少網友看來,躺平不等于消極擺爛,而是一種深思熟慮后的生活態度,一種拒絕內耗、自我和解的生活方式。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思維方式不同,自然難以產生共鳴。
更重要的是,無論躺平還是內卷,都與欲望無法滿足、理想無法實現的焦慮有關,而之所以欲望無法滿足、理想無法實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的欲望和理想過于相似,幾乎相同。當人們都以考取北大清華為目標,失敗者必然是大多數;當我們都以追求更多財富為目標,必然會陷入無休止的攀比之中。換言之,成功的評判標準過于單一、狹隘,是內卷的根源,也是焦慮的根源。
“只有卷,才能成功”,問題是,這種被別人定義的成功,是你真正需要的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選擇“躺平”,與世界和解、與自己和解,進而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有什么不對呢?
最近,在中國人民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上,該校哲學院教授朱銳談及“內卷與躺平”時說,“之所以內卷,恰恰是因為我們的欲望被外在的機制單一化。相反,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把自己的欲望與事物的真正價值相連接,就可以自然地實現欲望的多元化。當社會的欲望多元化,資源的稀缺也會被相對緩解,人與人之間的沖突也會降低。”
以此觀之,與其無休止地內卷,不如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進而通過拼搏奮斗實現人生價值,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在這個意義上說,“卷”就是認識自己、提升自己;“躺”則是避免內耗、平和處世。一半是內卷,一半是躺平,維持平衡,才是明智、清醒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