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親子研學類旅游產品備受歡迎,訂單同比增長七成。然而,市場上部分經營者資質不全,安排的隨隊人員缺乏相應的資質能力,研學游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一些產品被質疑只游不學或只學不游。(7月4日《工人日報》)研學旅行魚龍混雜,并不是什么新問題。近年來,進入研學旅行“賽道”的機構越來越多,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組織研學旅行準入門檻低,不需要什么專業人員,也不需要有什么具有特色的研學活動,只要能包裝好研學旅行概念,招來學生即可。甚至有的研學機構,是在招來學生后,再去聯系旅行社、學校、企業、青少年活動基地等。于是就出現了游而不學,到學校、企業只是走馬觀花、到此一游,甚至掛羊頭賣狗肉等問題。
最近,暑期工業研學游在社交平臺火了起來。相比以往同質化的大學研學游,工業研學游的出現讓研學活動更多元化。然而,對于工業研學游,也有部分家長反映,到工廠、企業就是讓孩子參觀一下,沒有深入的體驗,質疑工業研學游有名無實。
2016年教育部等部門發布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對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定義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并明確要求,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要精心設計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做到立意高遠、目的明確、活動生動、學習有效,避免出現“只旅不學”或“只學不旅”現象。
這意味著不能隨意對待研學旅行,而要像對待其他學科課程教學一樣,精心設計研學內容,并評估研學活動的育人效果。這對研學機構提出較高的專業資質、從業人員、活動設計與質量把關的要求。研學活動組織不能粗放化,必須精細化。對此,一方面要加強對研學機構的監管,明確準入門檻,對虛假宣傳、違規收費等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嚴肅查處;另一方面則要求選擇研學游的家長,要像對待孩子學科學習一樣,關注研學活動的計劃、安排,重視研學活動的質量與孩子的體驗。如此才能倒逼研學機構重視研學產品設計,注重產品的特色與個性化,以及每個環節的科學設計和有效銜接。由此推進研學游升級,使其成為助力孩子成長的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