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來臨,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了“泉潤非遺——暑假研學月”活動,全市15個區縣(功能區)的85個非遺傳習場所聯動,將持續開展百余項豐富多彩的暑期非遺活動。近年來,非遺研學已經成為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培養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形式。我市也不斷探索研學新模式,推動非遺研學高質量發展。暑假期間,放下課本,走出家門,非遺研學有助于中小學生了解地方文化,也是非遺活態傳承的重要形式。非遺研學,首先要實現非遺的資源轉化。民間文學、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技藝、醫藥、民俗等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要將其轉化為研學資源,首先要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和情感價值,將其設計成研學中的知識點,讓學生能夠研有所得、學有所獲。這要求相關從業者既要熟知非遺項目相關內容,又要熟悉教育學相關知識。
其次,要根據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開發出專業化、個性化、多樣化的非遺研學產品。結合非遺文化與研學旅行,非遺研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追求研學旅行的參與感與體驗感。這就要求打造可聽可看、可觸可感的場景、實物,通過游覽、游戲、動手體驗、互動等形式,將非遺文化的核心內涵進行創新詮釋,給學生提供活潑、生動的非遺研學產品和精彩、有趣的傳統文化體驗。
最重要的一點,非遺研學要設定好研究主題,引導學生對非遺項目有真切、深入的體驗認知。目前的非遺研學,很多體驗課程只有一兩個小時,學生們在此期間僅僅是捏個面人、剪個窗花、印張年畫,很難真正讓學生領會非遺精髓、領悟非遺的文化價值。非遺研學應進一步加強內容的深度開發,由動手體驗、親自制作非遺產品的“表”,深化到對探索感受文化本源、樹立文化自信等方面的“里”,才算是真正有所收獲。
濟南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城市文脈發展源遠流長,豐富的非遺資源更是燦若星河。目前濟南擁有國家級非遺名錄13項、省級74項、市級450項,具有豐厚的非遺研學資源。其中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戲劇等多個非遺門類,都十分適合青少年體驗、學習、參觀和觀演。濟南市相關部門組織了以“泉潤非遺”為主題的暑假、寒假研學月活動,多種業態非遺傳習場所聯動、創新內容和形式,非遺研學成為寒暑假旅游市場的生力軍,讓青少年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加深對家鄉文化底蘊的認知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