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下八上”是防汛關鍵期,汛情牽動著市民們的心。位于歷下區最北端的東關街道,地勢低洼,轄區有總長約8800米的10條河道,每逢雨季,防汛都面臨著一場場不容有失的“大考”。
如何未雨綢繆、周密安排?東關街道用“精準”兩個字回答。
在東關街道防汛負責人蔣濤的辦公桌上,時刻放著一本特殊的“路線圖”。翻開來看,里面清晰標注了每個社區的易受威脅區以及群眾轉移避險路線,“紅色箭頭代表安全轉移路線和方向,綠色標識代表安全區域,虛線代表社區分界線。”蔣濤告訴記者,今年年初,街道就已經開始安排部署防汛相關工作,要求防汛工作要從精準二字入手,畫出防汛“路線圖”。
“在汛期來臨前,我們就進一步摸清了轄區緊急情況轉移人數和人口結構,調整優化了轉移線路和安置地點,完善特殊人群‘一對一’避險流程,確保轄區每個居民安全。”談及“路線圖”的繪制,蔣濤介紹說,“當災情來臨時,我們就能順著緊急避險路線快速找到安全轉移路線、撤離安置點位置。有了這張圖,防汛工作人員能夠做到心中有數,為街道防汛預警、資源調度、決策指揮提供了有力支撐。”
小小“路線圖”,關鍵時刻成為保障群眾生命安全的護身符。
在東關街道,防汛不僅有“路線圖”,還有“防汛亭。”最近,濼河鐵路橋地段上,一個由廢舊設施改造而成的“防汛亭”格外引人注目。“防汛亭”里面配備了沖鋒舟、抽水泵、人字梯等多種防汛物資,而像這樣的“防汛亭”在東關街道不止一個。
由于轄區部分路面地勢低洼,每當大雨過后水位上漲,便容易積水。為提高防汛應急反應能力,街道在多個防汛重點部位提前儲存防汛物資,大大節省了物資搬運時間,形成了“街道轄區15分鐘、社區范圍5分鐘”的物資調撥運輸圈。
除了精細化工作做到位外,東關街道摸索形成了“五強化”系統化防汛工作機制。其中包括強化統籌協調與安排部署,對轄區8個社區10條河道進行風險隱患排查,明確責任單位、處置措施和責任人;強化隱患治理和排查整治,結合拆違拆臨行動、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和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系統優化排水管道等;強化物資儲備與保障準備,協調大型應急排澇水泵等專業搶險救援設施提前部署等。
此外,街道還依托綜合治理電子監測與值班值守功能,創新實施“系統報警+實時叫應”雙保險、雙回路的調度布防工作機制,確保一旦發現險情第一時間預報。“我們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制,一進入汛期,就做好了不回家的準備。”蔣濤說,以雨為令,聞汛而動,已經深深地刻在所有東關防汛人的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