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驕陽似火。文明實踐,點亮精彩夏日。在濟南,一場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帶來陣陣“清涼”。發放防暑物資、提供暑期托管、倡導綠色生活、樂享文化消暑……濟南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精準對接群眾夏日需求,統籌資源開展惠民活動,讓文明更有溫度,以實踐傳遞“涼”方,讓市民盡享文明和諧、歡樂有趣的夏日繽紛生活。興起清爽“環保風”綠色生活更舒暢
生活中每天都會產生大量垃圾,混置的垃圾是垃圾,分類的垃圾則是資源。眼下,垃圾分類早已走進濟南人的生活,成為一種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
“會腐爛的扔進綠桶,可以賣錢的扔藍桶,有毒物質扔紅桶,剩下的扔黑桶。”在活動現場,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工作人員與志愿者耐心細致地向每一位前來咨詢的居民講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具體操作方法,從容易混淆的廚余垃圾與其他垃圾的區分到有害垃圾的特殊處理,無一不細致入微。居民們認真聆聽,不時提出疑問,通過社區的積極宣傳和教育,居民們逐漸認識到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近日,平陰縣孔村鎮環衛所聯合“泉”心全力志愿服務團、社區物業、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孔村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大家談”宣傳活動。現場大家暢所欲言,探索垃圾分類新模式。志愿者在社區廣場懸掛垃圾分類宣傳條幅,擺放宣傳展架,向廣大居民講解垃圾分類知識,與現場居民面對面零距離分享垃圾分類心得。面對居民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志愿者們不厭其煩地一一解答,手把手地示范如何正確分類垃圾。
舊物置換,變廢為寶。近日,平陰縣榆山街道文匯社區在文翠嘉園小區以“家有舊物‘樂’分享,低碳環保‘趣’相遇”為主題,開展舊物置換活動,邀請居民們積極參與、以物換物,共同踐行環保理念。
活動現場,居民們熱情高漲,紛紛帶著家中的舊物前來參加,短短的時間大家都收獲頗豐。“家里的閑置物品實在太多,有的東西不用了,扔掉又覺得可惜,通過這樣的回收置換,既能讓大家得到實惠,又倡導了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一舉兩得。”參加活動的居民說。
“舊物置換活動不僅讓舊物品‘活’了起來,還進一步增強了廣大居民的環保意識,提升了居民踐行生態文明環保的自覺性。同時,還增加了居民與社區之間的黏性。”社區志愿者表示。
綠色環保好度夏,青少年在文明實踐活動中收獲滿滿。為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實踐能力,近日,濟南起步區城市管理辦公室聯合孫耿街道辦事處在孫耿中學組織開展垃圾分類進校園活動。
在知識宣講環節,垃圾分類培訓講師通過生動的案例和翔實的數據,向在場師生普及了垃圾分類的基本知識和重要性。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將復雜的垃圾分類知識變得簡單易懂,讓綠色、低碳、環保、節能的理念深入人心。
義診服務“身邊享”百姓健康有“醫”靠
冬病夏治、貼三伏貼、針灸理療、健康食療……夏日的“熱情”逐漸升溫,健康養生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熱門話題。為了積極響應市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提升公眾的健康意識與自我保健能力,在這個綠意與志愿精神肆意揮灑的夏季,一系列以“夏季養生”為主題的義診志愿服務“席卷全城”。這些活動不僅匯聚了來自各大醫院及醫療機構的專家團隊,還吸引了眾多熱心公益的志愿者們積極參與,共同為社區居民送去了夏日的清涼與健康。
7月10日,市中區十六里河街道望岳社區聯合濟南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康復科開展了“夏令時”健康義診志愿服務活動。“濟南市名老中醫”坐鎮為居民帶來中醫保健知識講座,“專業”志愿者針對頸肩腰腿痛、腦血管病、失眠、脾胃功能差等疾病開展診療服務。現場,經過測血壓、把脈等基礎問診,醫師為有需要的居民進行了推拿、針灸、失眠壓豆等診療,他們的“醫者仁心”得到了轄區居民的一致好評。
同一天,長清區文昌街道社工站參與了長清區“365志愿行”品牌發布暨駐區高校志愿服務共建單位揭牌儀式,開展“健康不缺席,關愛不打烊”義診志愿服務活動,開啟“社會工作+志愿服務”工作模式。不僅有基礎健康檢查,婦科和產科等專業咨詢也“登記在冊”,直接響應了居民對健康篩查和疾病預防的需求。
明媚的陽光下,一個個義診攤位在社區的各個角落搭建起來,宛如一座座健康島,為居民提供便捷的醫療“守護”。專家志愿者們帶著醫療設備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耐心細致地為每一位前來咨詢的居民答疑解惑,提供個性化的健康建議。志愿者們穿梭于人群之中,發放健康宣傳資料,普及夏季養生知識,營造出了濃厚的健康氛圍。在濟南高新區舜華路街道舜奧社區,濟南高新景琪綜合門診的志愿者們耐心細致地為每一位前來咨詢的居民服務。社區居民有的帶著家中的老人前來,有的則是自己主動參加,大家都對自己的健康狀況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夏季養生義診志愿服務活動,不僅是對傳統醫療服務模式的一次創新,更是對健康中國戰略的生動實踐。“義診”之風遍吹,不僅增強了居民的健康意識,提高了他們的自我保健能力,還進一步拉近了醫院與社區之間的距離,構建了更加和諧、健康的醫患關系。端上消暑“文化餐”多彩活動享不停
“五塊錢一本,隨便挑,隨便拿!”7月12日下午6點,在長清區文昌街道恒大綠洲第二社區“夏日公益市集”上,小朋友們正賣力地推銷著自己攤位上的物品,孩子們的“吆喝聲”吸引了不少居民。本次公益市集,社區整合多家資源,現場設置了跳瘙市場、中醫診脈、教育宣傳、眼科檢查、骨密度檢測等11個攤位服務,為轄區居民提供一個凝聚愛心的大平臺。活動現場人流涌動,氣氛火熱,各家攤位的“攤主們”熱情服務,贏得大家的好評。
“社區大集又來了,快去趕集嘍……”近日,市中區德賢社區聯合街道社工站、宏瑞星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單位,開展了“便民服務趕大集,惠民活動暖人心”志愿服務活動。
一大早,社區大集就熱鬧開啟。“家門口就能理發,太方便了!”免費理發區域,理發師們手法嫻熟,動作利落。他們耐心地與居民溝通發型需求,手中的剪刀上下飛舞,為大家打造出滿意的新形象。“這個服務太貼心了,我正想貼膜呢,老師就來到我家樓下服務了!”在免費手機貼膜區,工作人員讓手機屏幕煥然一新,也為居民們的手機使用增添了一份保障。
鳥叫蟬鳴,夏日悠長。為豐富轄區內未成年群體的暑期文娛生活,讓孩子們在欣賞電影的同時獲得更多的樂趣和知識,教育引導轄區青少年厚植愛國主義情懷,7月12日,市中區王官莊街道英華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了“暑期放映室”觀影系列活動。小朋友們在觀影過程中聚精會神,被有趣的劇情和動感的畫面所深深吸引,不時又被搞笑的情節逗得開懷大笑。
為了豐富社區少年兒童的暑期文化生活,鍛煉動手能力,學習和傳承傳統精粹,7月11日,濟南高新區舜華路街道玉蘭社區開展了“巧手制簪非遺傳承”兒童簪花d iy活動。活動當天,大家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引導下,了解古代發飾品的起源和悠久歷史,認真學習發簪的制作方法和步驟。經過家長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小朋友們親手設計、搭配和制作的精美發簪終于誕生了,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戴上發簪,露出了滿足的笑容。
同一天,“‘泉’賞起步——泉水扎染體驗”活動在泉城書房起步區鵲華理想社區分館舉行。捆扎、染色、泉水浸潤……孩子們沉浸式體驗著藝術創作的樂趣,對自己制作的“形態各異”的作品“愛不釋手”,紛紛表示,通過此次近距離體驗活動,加深了對濟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增強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非常具有教育意義。
“家門口”感受多彩假期奏響夏日歡樂主旋律
暑假是孩子們充滿歡笑與探索的美好時光,如何既能享受自由與樂趣,又保障安全與健康?回應每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新時代志愿服務將觸角延伸到了“托管服務”,以溫馨的社區為舞臺,搭建起一座連接家庭、學校與社會的橋梁,為孩子們編織了一張安全、健康、充實的暑假生活網。
國學閱讀、指尖課堂、戶外科普……暑假伊始,槐蔭區振興街街道就玩起了“社區帶娃”志愿服務的“高端局”。開放空間、開設課程、開展活動……“陽光少年”“紅少年”等愛心暑托班積極鏈接各類社會資源和志愿公益服務力量,以多元化課程,讓暑托班的“朋友圈”不斷擴大、“課程表”更加豐富、“關愛鏈”持續延伸,為孩子們量身定制“快樂驛站”。
在市中區秀文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堂別開生面的人工智能科教課正在進行,社區里近30名小學生聚精會神地跟隨老師的講解,一步步打開人工智能的大門。
不難發現,與往年相比,今年的“社區帶娃”除了常規的作業輔導、藝術課堂、心理輔導等,還增加了非遺文化、安全培訓、專業課程等內容,讓孩子們的暑期活動有“知”更有“味”。
7月11日,“童心筑夢”志愿服務團來到了馬山中心小學,開啟了志愿服務活動,活動以傳統體育文化進校園為主題,將舞龍舞獅、彩帶龍、武術、排舞等帶進學校,通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運動,促進學校素質教育的開展。
“寫長橫,要看準,零到五度求平穩。”“武老師,您看我這個字兒寫得怎么樣?”在槐蔭區振興街街道丁字山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書寫多彩假期”硬筆書法公益課堂上,書法老師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講解漢字書寫的技巧和方法。槐蔭區振興街街道陽光新城第三社區開啟的“家門口的自然教育”植物科普及自然探索,志愿者帶領孩子們走進大自然了解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學—研—游—探—樂”于一體的科普教育活動,點亮多彩假期。歷城區全福街道航運路社區舉辦的“嗨歌的夏日水果”主題公益暑期美術繪畫課上,孩子們拿起畫筆,盡情揮灑創意與想象,夏日水果仿佛都擁有了生命。
“社區的托管服務非常好,解決了家長的后顧之憂,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充實精彩的暑期生活,學到知識的同時還結交了新朋友,增強了孩子們的溝通能力。”學生家長趙女士感慨地說。往年,許多孩子穿梭在各種校外輔導班中,疲于奔波,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從課外輔導班抽身,留在了家門口。
不僅幫忙“帶娃”,社區還開起了家長學校。在社區合伙人的帶領下,長清區文昌街道恒大綠洲第三社區父母微家——家庭教育系列服務火熱開啟。活動通過線下授課,線上鞏固的方式為家長賦能,以課堂討論、情景模擬、游戲互動、回家實踐、每日打卡等形式,開展連續7周、為期2個月的深度學習、分享、交流和探討。
“以前的我總是反復不停地在孩子耳邊說你太粗心、做事情太不認真,總是給孩子很多的負面壓力。我現在以鼓勵的語言讓她努力改變粗心的習慣,一起努力變得更好……”家長們紛紛化身老師,分享自己通過提升學習,在家庭教育實踐中收獲的改變。
在全市各社區,志愿者們周全的
呵護如同盛夏里的一縷清風,為孩子們的假期生活帶來了知識與
樂趣的雙重滋養,也為家長
們解除了后顧之憂,讓
愛與陪伴在更加和
諧的氛圍中得
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