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隨著科技迅猛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校地合作,作為一種促進知識創新、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已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升高等教育服務社會能力的重要模式。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校地合作,不斷推進實踐探索,成效顯著。科研成果產業化合作
高度注重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積極推動高校與地方企業開展緊密合作。比如,山東大學等駐地高校與濟南市多家企業聯手,通過建立產學研聯盟、簽署合作協議、設立聯合研發中心等形式,將高校科研成果直接對接到企業生產實踐中。通過校地合作成功實現產業化,帶動濟南市相關產業的升級換代,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人才聯合培養與引進
濟南市與駐地高校共同推進人才聯合培養與引進計劃,構建起了人才儲備和輸出的良性循環。通過校企合作辦學、訂單式培養、設立獎學金、共建實訓基地等方式,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出臺多項人才引進政策,吸引高校畢業生和高層次人才留濟就業創業,為濟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智力支持。
共建科技創新平臺
積極推動高校與地方共建科技創新平臺,強化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技術服務。目前,濟南市已建成多個以高校為依托的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以及各類產學研合作基地,有效促進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提升濟南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
共享教育資源與公共服務設施
在校地合作過程中,濟南已取得一定成績,但也面臨多方面挑戰。為持續推動校地合作健康發展,濟南還需從多個維度入手:
健全校地合作長效機制。一是做好頂層規劃和制度設計。堅持法治思維,制定并持續優化關于校地合作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清晰界定校地雙方在合作過程中的權利與義務,為雙方合作提供明確指南和法律保障。二是設立權威高效的校地合作協調機構。負責全市校地合作項目總體協調與調度,確保合作項目的合理布局與有序實施。三是建立常態化對話協商機制。定期組織高校、企業和政府三方開展深度交流,及時研討并解決合作中出現的問題,推動合作項目順利落地。四是設立校地合作專項基金。對具有創新潛力和市場價值的合作項目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并促使這些項目真正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成果。
加強科研成果轉化政策支持與服務。一是大力推動科研成果轉化。進一步強化政策支持力度,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改革試點推廣,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激發高校院所參與成果轉化及校地融合的積極性。二是共建一批高端創新平臺。支持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齊魯工業大學在粒子科學、化學成像、晶體材料、地下工程災害控制等領域,大力推動“中科系”院所與駐濟高校的深度合作。三是實施一系列激勵政策。通過減免稅收、提供專利申請援助服務等,調動高校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鼓勵他們主動投身于科研成果轉化,使科技創新真正成為推動濟南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
深化產學研協同育人,提高人才供需匹配度。一是著力深化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高校人才培養與地方產業需求緊密結合,做到人才鏈、教育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有機銜接,鼓勵高校與企業共同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創新創業基地。二是加強校企合作。實時跟蹤產業發展動態,準確預測和把握未來人才需求變化,適時調整高校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確保人才供給與市場需求高度匹配。三是校地共同開展人才培養試點。支持建設一批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現代產業學院,推動中國科學院濟南科創城與合作高校聯合培養科研人才,鼓勵校企共同開展人才引進。
完善資源共享機制,實現多贏。一是進一步完善校地間資源共享機制。推動高校、企業、政府機構等多方共享實驗室、圖書館、數據庫等公共資源,降低創新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二是制定科學合理的分配機制。充分保障參與合作各方的合法權益,通過股權激勵、收益分成等多種激勵方式,激發高校、企業及個人在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的積極性,讓參與者都能在合作中收獲實實在在的利益。三是加強高校院所“雙創”示范基地、創業孵化基地、眾創空間等“雙創”平臺建設。支持高校院所建設一批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示范基地,在產業集聚區、產業園區建設實驗平臺,建設和發展應用型、特色化、專業化、開放式大學科技園。
引導和支持多元主體參與,形成校地合作合力。一是積極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廣泛動員和吸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金融機構等多元主體參與校地合作,形成強大合力。二是通過舉辦各類校地合作論壇、洽談會、成果展示會等活動,搭建一個多元主體交流與合作的開放平臺,促進各方信息交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三是對在積極參與校地合作中取得顯著成效的單位和個人,應及時給予表彰和獎勵,營造校地合作的良好氛圍。
(作者系中共濟南市市中區委黨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