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科技發展速度真是太快了。就在兩年前,在公司內部分析會上,我們還認為10年內無人駕駛出租車不會落地運營,沒有想到發展如此之快,武漢的蘿卜快跑已經成為行業的新風向標了。”濟南一家出租車公司負責人這樣說。
近日,武漢無人駕駛出租車突然火爆全網,不僅震驚了外國游客并得到外交部發言人的推介,更逐漸融入武漢市民的日常生活,甚至被加入武漢旅游必打卡清單。
不過,無人駕駛的發展也引起網友的討論,資本市場有關無人駕駛的概念股也出現了快速上漲行情。但不管怎么說,無人駕駛作為新興技術的代表,正逐漸駛入人們日常生活。無論你是否喜歡,自動駕駛是技術發展的大勢所趨,已經成為我國領跑全球科技的重要領域之一。面對無人駕駛新賽道,正在飛速發展的濟南自然不甘落后,積極推進各項工作,力爭為濟南經濟發展增添新動能。
在此背后,是從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對自動駕駛產業的全面支持。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51座城市出臺自動駕駛試點示范政策,其中深圳、上海、江蘇、杭州等多省市已制定自動駕駛相關地方立法,不斷加速拓展應用場景。
武漢成無人駕駛“領跑者”
說起近期火得一塌糊涂的蘿卜快跑,就不得不說武漢在無人駕駛出租車方面的積極探索。業內有關人士表示,這事得從2022年說起。2022年9月,武漢發布無人駕駛出租車試點政策,允許其上路。與此同時,全國不少城市都在保持觀望。
濟南一家出租車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他記得在武漢市政府官方網站上有一段話:探索未來出行方式,在無人駕駛商業化運營這條新賽道上,武漢“敢為人先”——搶抓先機,先行先試。
一位多年從事傳統出租車運營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盡管有壓力,但業內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這是市場趨勢。“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很多城市的街頭就會到處跑著這種無人駕駛的出租車,包括濟南在內,誰也擋不住這種市場趨勢。”這位負責人表示。
起初,蘿卜快跑在武漢拿到許可證,并獲得“三個允許”:允許車內無安全員、開上社會道路、開展商業化服務。此后,武漢又在全國開創了多個“第一”:“無人駕駛”實現跨區通行、跨江通行、機場高速通行……無人駕駛出租車發展的每一小步,都是整個行業歷史性的關鍵一步。正是這一步步的探索、前進,武漢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無人駕駛運營服務區,而這是貨真價實的市場運營,大大超越了局部地區先行先試的試驗運營階段。
就在今年5月,有媒體在上海觀展期間,下單并乘坐了一輛蘿卜快跑自動駕駛出租車,平臺顯示起步里程3公里、時長10分鐘,起步費用為7元。最終這單行程折扣后,體驗者僅支付了1.47元。
據了解,盡管價格非常便宜,但蘿卜快跑在武漢已經非常接近收支平衡的臨界點。他們的目標是今年底在武漢實現收支平衡,并在2025年進入全面盈利階段。因為不需要人來駕駛,蘿卜快跑無論白天還是黑夜,無論雨雪天還是寒冬酷暑,都可以不間斷地跑在街頭載客,形成規模效應后,運營成本將更低。
從2022年武漢經開區街頭開始出現大量無人駕駛測試車輛,到2023年多個區涌現了面向公眾提供出行服務的無人駕駛測試車輛,再到2024年蘿卜快跑成為武漢“網紅”,自動駕駛已經成為武漢的城市新名片,推動武漢傳統汽車產業在智能網聯汽車時代率先轉型。
全國勁吹“蘿卜風”
不少城市不愿做第一個探索者,但看到美好市場前景的更多城市卻愿意做第二個、第三個跟隨者。有了成熟的市場經驗,后來者總是能很快地跟進、學習并快速發展,甚至有可能形成百舸爭流、后來居上的局面。
武漢的蘿卜快跑火了,全國有關無人駕駛的探索也跟著火了起來。6月30日,北京發布的《北京自動駕駛汽車條例(公開征求意見稿)》引發行業高度關注,其中提到,北京市擬支持自動駕駛汽車用于城市公共電汽車客運、出租汽車客運(網約車)、汽車租賃等城市出行服務。同時,北京還將通過立法重點解決特定區域自動駕駛汽車創新活動面臨的主要問題。7月4日,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蘿卜快跑、小馬智行、Au toX、賽可智能(上汽Robotaxi)4家公司成為上海市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許可的首批企業。根據許可證顯示,有效期為2024年7月4日至2025年1月4日。
業界基本共識是,示范許可是自動駕駛商業化進程中的關鍵節點,自動駕駛汽車由臨時牌照過渡至正式牌照,象征著行業步入了批量生產與大規模部署的新階段。目前,上海的示范應用仍處于“免費試乘”階段,最新公布的路線圖顯示,路線覆蓋金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域及浦東申江路、滬南公路、兩港公路等“南北科創走廊通道”道路,其中有路線通過浦東機場。
與此同時,蘿卜快跑已經在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武漢、成都、長沙、合肥、陽泉、烏鎮在內的全國十幾個城市開放載人測試服務,并在北京、武漢、重慶、深圳、上海開展全無人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測試。下一步,業內人士認為,蘿卜快跑必將迅速擴展到別的城市,進而向諸如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城市群方向發展。
而在此前,國家政策的推動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今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的通知》,其中提到開展此次試點的預期成果之一,便是建成低時延高可靠的網聯云控基礎設施,促進多場景自動駕駛規模化應用,探索形成“車路云一體化”投建運新型商業模式,形成統一的標準與測試評價體系。6月,國家發改委等5部門印發通知,要求穩步推進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運營,打造高階智能駕駛新場景,相關部門也同步積極推進完善智能網聯汽車和自動駕駛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建設。7月3日,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名單正式公布,北京、上海、重慶、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合肥等20個城市(聯合體)入選。
濟南期待“后來居上”
面對無人駕駛新賽道,正在飛速發展的濟南自然不甘落后,近年來密集出臺政策,加大對自動駕駛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7月8日,濟南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布《關于擬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的公示》,擬開放部分城區道路作為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中巴車自動駕駛測試及示范應用)。這里的“智能網聯汽車”,是指車聯網與智能車的有機聯合,最終可替代人來操作的新一代汽車,也就是人們常提到的無人駕駛車輛。
7月13日,濟南無人駕駛公交車上路進行地圖采集。該車采用單車智能技術路線、L4級自動駕駛。車輛具備自主超車、自動避障、精確進站等功能,最高車速可達到40公里/小時,技術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為助力數字濟南、智慧泉城建設,推進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為市民乘客提供優質出行服務,2024年濟南公交將推廣無人駕駛公交車4輛,其中2輛5.5米自動駕駛公交車已申請測試用機動車臨時行駛號牌,將在環華山湖、中央商務區、漢峪金谷3個場景進行測試;2輛12米自動駕駛車輛計劃在工業北路及奧體中路進行測試,目前已進入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公示階段。
濟南對無人駕駛的探索遠不止這些。
2019年,濟南首輛無人駕駛公交車在春暉路、飛躍大道、科遠路進行首次公開測試。
2022年,無人駕駛收割機出現在濟南高新區臨港街道胡家岸水稻種植合作社;一批無人駕駛清掃機器人出現在泉城廣場,參與城市服務。
2023年11月1日,濟南高新區人工智能教育示范中心在濟南高新區科創路學校正式亮相,這是濟南市建成的首個以無人駕駛技術為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示范中心項目,也是濟南市首批五個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之一。該中心總投資1800萬元、占地超2000平方米,圍繞無人駕駛技術,打造了人工智能科技展示體驗廳、人工智能教學實驗室等8個人工智能實驗室和1個高端綜合展廳,融合了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智慧化功能,是集學習、體驗、實踐、教學、創新、應用于一體的高端基地。
2023年11月24日,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濟太路——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性能狀態透徹感知與動態映射技術示范路段智能系統測試完成。作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重點實驗路段,“升級版”濟太路實現了長距離復雜路況下交通行駛安全和道路智能管養的技術創新,成為全省乃至黃河流域首條在實際運行場景下具備測試無人駕駛條件的道路。濟太路全長8.5公里,采用了分布式光纖傳感技術系統、土壓力自動檢測系統、路側激光雷達智能感知系統。地下全線鋪設光纖,每隔500米配置一個土壓力自動檢測盒,地上路口處裝有激光雷達。這條智能道路重點開展了有效利用智能感知系統實現交通異常檢測、結構風險辨識,能夠精準地預測路面健康狀態,實現了對道路的無損體檢和智能管養。
2024年6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戰略性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面向城市交通智能態勢感知的“車——路——網”協同優化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在濟南啟動。該項目響應國家科技創新戰略,主要針對城市交通挑戰開展前瞻性研究。由山東師范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聯合牽頭,攜手山東省交通運輸監測與應急處置中心、山東南斗星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研發“車——路——網”協同優化關鍵技術,旨在解決智慧交通系統中數據傳輸、存儲和處理的瓶頸問題。通過提升交通智能態勢感知的效率,優化城市智慧交通系統的數字基座,增強交通事故處理和交通擁堵監測與疏導的決策能力,填補城市智慧交通領域通感算存智一體化關鍵技術的空白,成果預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種種跡象表明,隨著濟南在無人駕駛新賽道的持續發力,加上產業優勢以及此前在道路、測試方面的提前準備,包括無人駕駛出租車在內的無人駕駛汽車真正走進你我的生活,或已不再是太過遙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