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詩詞里的濟南》系列叢書,心里不由得泛起幸福的浪花。此套叢書,系統、全面地整理出養育我們的這方水土曾經擁有的詩詞經典,閃爍著思想光輝和藝術光芒,字里行間散發著歷史和人文的馨香,一次次喚起我內心深處對家鄉的無限熱愛,對山山水水的無比眷戀。這套叢書像一位娉婷少女引領我縱覽詩意濟南的山泉湖河,又像一位壯士手持鐵板銅琶奏響歷久彌新的壯志豪情。“濟南南倚東岳,北瀕黃河,南北通衢,東西交融,中華母親河黃河和古老的濟水共同滋養著濟南,孕育出燦爛的河濟文明……山、泉、湖、河、城并育共生,大舜文化、齊魯文化、泉水文化、詩詞文化、名士文化、紅色文化特色鮮明、崛起成峰。”劉浩先生為叢書撰寫的序言如詩如歌、大氣磅礴,從文化視角回望歷史、擁抱時代,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既尊重傳統又鼓勵創新,耐人尋味。
此書共分八卷,分別是歷代詩詠——“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百脈泉”“龍洞山”“黃河”“華不注”“靈巖寺”,脈絡清晰。透過八卷書,我的眼前仿佛涌動著一條河流,一條奔騰不息的歷史之河、人文之河,更是一條詩詞之河。
“湖面平隨葦岸長,碧天垂影人清光。一川風露荷花曉,六月蓬瀛燕坐涼。滄海桴浮成曠蕩,明河槎上更微茫。何須辛苦求人外,自有仙鄉在水鄉。”這是寫大明湖的詩,出自唐宋八大家的曾鞏之手。官至齊州知州,既是官員又是詩人的他,仿佛空中巡游,俯瞰他治理下的濟南,筆下是那樣的遼闊、靈動、豐盈,把大明湖糅進了他故鄉的影子,吟詠間讓人回味無窮。大明湖的遼闊、柔情、四季美景,不知觸動了多少人的靈感,千百年來詩文不斷自在情理之中,正如歷下亭上杜甫的詩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是對湖水、對濟南文化的高度概括。
“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涌出白玉壺”,讀者多半知道這是趙孟頫的詩,“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的楹聯,已在趵突泉邊掛了上百年,成為趵突泉一張最為華美的名片。翻著《歷代詩詠趵突泉》一書,一股清爽之氣撲面而來,它們如“水涌若輪”的趵突泉,晶瑩剔透,經久不息。據考證,歷代僅誦趵突泉的詩就達1000多首,而此書僅收錄160首,可以說叢書的推出、編纂的過程,也是精挑細選、去粗取精的過程。我有幸在園林系統工作過7年,每當陪外地客人觀看泉水或暢游天下第一泉風景區時,心中倍感自豪,客人的羨慕更是溢于言表。我本來是很少寫詩的,可有一天傍晚,獨立于趵突泉邊,被那翻滾的泉水慫恿著、激蕩著,禁不住吟道:“三姐妹,晝夜不息地舞著,如癡如醉。每涌出一滴水花,都是幸福的淚。”很是過癮,難怪古人被水所動,寫出那么多詩篇呢。
“濟南山水天下無,晴云曉日開畫圖。群山尾岱走東海,鵲華落星青點湖。”這是元代于欽寫千佛山的詩。高手就是高手,詩的第一句就振聾發聵,仿若云開日出,奪人耳目。他把濟南寫絕了。更讓人叫絕的是,他由山水而湖而海,短短的一首七絕,勾勒出半個山東的輪廓。我想,于欽當時肯定是站在千佛山頂,極目遠眺,遙想自己的家鄉文登,才思泉涌,一揮而就的。
我的家鄉在繡江河畔,可以說是喝著百脈泉水長大的。看著滔滔北去的河水,我就想起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就會背誦元好問的《繡江》一詩:“長白山前繡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蒼煙收不起。”寫百脈泉的詩詞數不勝數,《歷代詩詠百脈泉》收錄115首,每每誦讀它們都會勾起我對家鄉的思念。現如今百脈泉畔已建起明水古城,且剛剛舉辦過李清照詩歌節,全國著名詩人在此歡聚,又添一段佳話,詩歌的血脈就像汩汩泉水,經年不息,代代傳承。
現在居住的小區,離龍洞風景區不足十里,閑暇登山,陣陣清風吹來,那些優美的詩篇就會在腦海浮現。“東南龍洞有龍憑,別洞深藏五月冰。奇樹幽云兼怪石,年年清享是山僧。”明朝王象春的《龍洞》一詩,被收錄在《歷代詩詠龍洞山》中。他寫夏日龍洞的清涼以“五月冰”出之,可以說抓住了龍洞的靈魂,實在令人嘆服。現在的龍洞已不再偏于城東南一隅,而妥妥地成了新的市中心。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若王象春故地重游,看到如今的景象,定當揮毫賦新篇的。
當然,在這些浩如煙海的詩篇中,還有描寫母親河黃河的,有描寫齊煙九點華不注山的,有描寫海內第一名塑所在的靈巖寺的,不一而足。它們層層疊疊、花團錦簇,為濟南穿上一件件詩歌的華衣,就像山泉湖河一樣,滋養著一方百姓、造就了無數風流人物。這些詩篇是濟南人共同的文化資源,是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
詩歌是一個時代表達情感的范本和最好的載體。“深入挖掘、整理、闡發濟南詩詞的獨特文化資源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加大濟南詩詞的文學藝術研究、創作和普及力度,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文藝的創造性繼承、創新性發展。”這是叢書序言結尾時的一段話。在文化文藝文學由小眾到大眾、由文言文到白話文,由格律詩到現代詩轉化的今天,這段話講得很是到位。“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作品,只有繼承傳統而又擁抱時代,揚長避短,我們才會行穩致遠,才會創作出更加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