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華山湖,來自山東省濟南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一支黨員先鋒隊正在湖畔采樣。剛剛結束了在萊蕪區嬴汶河和牟汶河的采樣工作,監測員們馬不停蹄,又一路趕到了這里。頭戴大檐遮陽帽以抵擋超強的紫外線,脖子上掛著一條毛巾、不時抹一下掛滿汗珠的臉龐,胸前別著一枚閃亮的黨員徽章……這似乎是黨員監測人員的形象“標配”。從8月初啟動豐水期黃河流域重點河流湖庫水生態調查以來,這支黨員先鋒隊的足跡已經遍布多個調查點,調查的結果也時常給他們“驚喜”——
“洄游通道”重新打通
最近的一個驚喜,來自浪溪河。
前幾天,這支攻堅團隊在黃河支流浪溪河中采集到了瀕危魚類——黃河刀魚,學名刀鱭。這是繼去年4月他們在黃河入海口捕撈到黃河刀魚后,首次在黃河流域濟南境內發現該物種。
監測中心黨員、水土環境研究室主任張水燕向記者展示了他們當時拍攝的照片,這條魚長19厘米、重20克,屬于一條幼年刀鱭。
“刀鱭屬于典型的洄游魚類,每到繁殖期會從海洋洄游至淡水,尋找適宜的水域產卵,孵化后的幼魚在黃河內成長,長到一定程度又順著黃河游到渤海生長和越冬。”監測中心黨員、中心實驗室副主任鄭琳琳透露,以往在他們的采樣和調查中發現,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時,漁民還經常能在黃河流域發現刀鱭,但隨著后來黃河水量減少和污染程度加劇,刀鱭的洄游通道被阻斷,它便自此銷聲匿跡。
“這次在浪溪河發現刀鱭,說明
洄游通道重新被打通了!”看著照片里
的這條幼年刀鱭,張水燕百感交集。在她的描述中,我們仿佛直觀地看到刀鱭一路洄游、產卵、孵化、重新回到大海的全過程。
采樣一線的“娘子軍”
刀鱭洄游,說明濟南市境內流域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水生態環境得以顯著改善。而這一變化,離不開生態環境監測人員的努力。
跟隨監測人員的腳步,記者看到了山東省濟南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在黨建引領下,
水生態環境監測水平的不斷提質增效。
“你現在看到的這支科研攻堅團隊,是我們全中心抽調出來的骨干力量,匯聚了生物、化學、環境監測等領域的專業人才,其中黨員占90%以上。”張水燕說,對于監測工作來說,人才隊伍建設尤其重要,這離不開黨組織的凝聚作用和黨員的帶頭作用,也是他們始終堅持以黨建來引領業務工作的重要原因。
監測中心黨員、水土環境研究室副主任薛林告訴記者,作為全省環保工作的決策依據,監測的數據必須“真準全”,這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接下來的環保舉措是否有效。“一名合格的監測員,要具備嚴謹的科學態度、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不斷創新的能力,只有這樣,我們的監測水平才能不斷提高,生態才能向好。”
在采樣調查現場,記者看到了這些專業且專注的身影。他們中,女性工作者占90%,且均為黨員。采樣調查工作既需要腦力,也需要體力。每次采樣出門前,她們都要細心準備大量采樣工具和檢測設備;在戶外,頂著烈日采集到的水樣、底棲生物和魚類等,還要現場逐一嚴格按照標準處理、分裝和檢測。樸實無華的形象、全神貫注的狀態,是這群黨員科研者給記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人水和諧”畫面重現
“每當發現新的魚類、鳥類和植物品種,都是最讓我們驚喜的事情,這說明我們的生態在變好!”湖畔邊,中心黨員、高級工程師孫軍正在檢測水樣的生物DNA。環境DNA過濾富集檢測設備能將采集到的五升水樣都集中到了中間一層孔徑0.22微米的膜上,利用這一檢測方法,孫軍能獲取湖水中有關浮游生物、著生藻類和魚類的DNA信息。“人工捕撈需要運氣,結果是隨機的、不全面,但這項技術能幫助我們更全面地了解水生態生物的多樣性。”孫軍說。
除此之外,近年來在監測人員的不斷探索下,越來越多的“高精尖”檢測技術應用到了水生態環境監測中。“比如說對抗生素、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和微塑料等新污染物的監測,也納入了我們這次的攻堅調查中。”孫軍坦言,雖然監測數據顯示濟南境內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但他們的科研腳步并沒有因此而停止,而是集思廣益、不斷利用新型的監測技術,來細化監測工作。
“有國家標準的我們就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執行,沒有的我們就自己去摸索、去嘗試!”在這句擲地有聲的話語中,記者看到的是敢為人先的黨員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種求真務實的科研精神。
去年,消失了30年的刀鱭重新出現在黃河入海口;今年,黃河流域濟南境內發現刀鱭小魚,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刀鱭這一瀕危魚類的洄游通道被重新打通。而監測人員提供的一份數據也顯示,濟南市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人水和諧”的美好畫面清晰可見。作為這一變化的見證者,這支水生態黨員監測先鋒繼續奔走在調查的路上,為未來環境監管和水生態修復提供科學支撐和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