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做24小時動態心電圖要一大早去市區大醫院掛號。現在不出村在家門口就能做,而且是省、市大醫院的專家給遠程診斷,解決了我們偏遠村莊的看病難題,真是太方便了!”家住天橋區桑梓店街道馮堂村的滕大爺激動地說。天橋區在全市率先啟動“心電一張網”建設,百余家醫療機構簽約入網,受益群眾達5000余人。類似聚焦百姓看病就醫“小示例”實行的“微改革”得出啟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使改革精準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才能更好地造福于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強調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濟南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百姓的“幸福感”扛在肩上,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落實落細各項惠民政策,以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為民謀利、為民解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百姓“心事賬單”變為“幸福清單”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養老、安全……每一件都關乎百姓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近年來,濟南市堅持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立足實際,不斷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全力促進就業創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穩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扎實推進各項民生實事,持續增進民生福祉,財政民生支出占比達80.1%。
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
去年,濟南市保民生、兜底線、救急難、促穩定,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1項困難群眾保障標準提高5%以上;入戶評估3255名留守、困境未成年人生活狀況,救助臨時遇困人員2050人次;新建成區縣養老服務中心4處,新建家庭養老床位2524張,完成適老化改造934戶,新建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建達標率達到100%;出臺社會組織助力強省會建設措施20條,推動慈善組織增至113家,發起“幸福家園”慈善項目942個。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今年,濟南市將重點聚焦“一老一小一困”等特殊困難群體,充分統籌政府救助、慈善幫扶、社會關愛等各方力量,不斷完善社會救助體制機制,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今年,濟南市將開展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質量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愛伴成長“小候鳥”關愛服務行動。開展兒童福利機構“精準化管理精細化服務”提升行動,打造未成年人保護市級示范中心2處。精準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深化“精康融合”三年行動,力爭在每個區縣至少建立1處區縣級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中心。
一個社會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為持續推進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今年,濟南市將推動新建小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建達標率保持在100%,提升農村幸福院覆蓋率。實施經濟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不少于800戶,建設家庭養老床位不少于2000張。開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規范提升專項行動。
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百姓的“心事賬單”就是“改革清單”,更是“幸福清單”。
民生底線兜得更牢
民政工作保基本、兜底線、暖民心、防風險、促發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
今年,濟南市持續完善落實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印發了關于提高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標準的通知,惠及城鄉低保對象和特困供養人員11.1萬人、殘疾人14萬人、孤困兒童3085人。
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要在聚焦精準施策上見真章。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城市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1045元提高到1114元;農村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814元提高到884元。在特困人員照料護理方面,全自理保障標準由每人每月281元提高到296元,半護理保障標準由每人每月466元提高到491元,全護理保障標準由每人每月932元提高到982元。在孤困兒童基本生活保障方面,機構養育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標準為每人每月2785元,較上年度提高6.6%;社會散居孤兒(含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受艾滋病影響兒童)基本生活保障標準為每人每月2228元,較上年度提高6.6%;重點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標準為每人每月1865元,較上年度提高8%。在殘疾人福利保障方面,一、二級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標準為每人每月不低于223元,較上年度提高6.7%;三、四級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標準為每人每月不低于168元,較上年度提高7%。一、二級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為每人每月不低于201元,較上年度提高6.3%。
一組組民生數據向“心”、向上,不斷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匯聚成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為群眾撐起“健康傘”
“高額的醫療費用對每個家庭來說都是巨大的壓力,但是有了這一系列的醫療保障,讓我們整個家庭又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而且現在醫保都是一站式報銷,用卡用碼都可以,不需要來回跑,省事多了。”市民董先生激動地說。
今年2月份,董先生被確診為高血壓腦病合并腎臟衰竭,隨即醫院展開急救。一張張高額的繳費單,讓董先生及家人惆悵不已。然而在出院結算時,董先生發現只需交8萬元。原來,董先生參加了濟南市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原本高達86.2萬元的醫療費用分別由基本醫療保險報銷了34.3萬元、大額醫療費用補助報銷了18萬元、職工二次報銷23.9萬元、大病保險報銷了1.92萬元,總共報銷了約78.2萬元,報銷比例高達90.7%。
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健全機制、深化改革、精準施策……去年,濟南市聚焦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持續推動醫保事業實現新發展。參保職工在社區、一級、二級、三級醫院的門診報銷比例,分別由80%、70%、70%、50%提高到80%、80%、70%、60%,報銷限額提高到4500元;居民門診報銷限額提高25%,將高血壓、糖尿病納入門診報銷。將職工、居民門診慢特病病種統一擴大到51個,增加17個單獨支付病種,切實減輕群眾負擔。生育醫療費職工報銷比例提高到100%,將靈活就業群體納入待遇范圍;居民報銷限額統一提高到3000元。
人民健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醫療保障機制、醫藥服務供給也是人民關心的民生問題。
為穩步提高居民醫保待遇,濟南市將適時提高成年居民和少年兒童省部三級醫院住院報銷比例,提高大學生門診統籌年度支付限額和意外傷害門診支付限額,降低居民群體乙類藥品個人自付比例。完善生育津貼“免申即享”系統的建設應用,確保群眾充分享受待遇、無感享受服務。鞏固DRG付費改革三年行動成效,遴選20個基礎病組實行同城同病同價管理,將更多醫療機構納入異地DRG付費試點范圍。
如何進一步完善立體化服務體系?今年,濟南市將提供網辦、掌辦、郵寄辦等多種服務方式,新上線“視頻辦”服務系統,通過遠程協同為基層服務力量賦能,豐富醫保工作站點辦事種類。醫保碼全流程應用實現二級及以上定點醫療機構全覆蓋,移動支付覆蓋更多三級醫療機構,群眾可使用手機自助辦理門診就醫、住院建檔、醫保結算等業務。
以“小切口”促進民生改善,只要心里時時事事裝著群眾,用心用情用力去化解,就能將問題解決到群眾的“心坎上”。
使得“好就業”走向“就好業”
就業,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百姓福祉。今年前4個月,全市實現城鎮新增就業7.55萬人。
如何在高質量發展中保證高質量充分就業,破解“有活沒人干”“有人沒活干”的現實難題?濟南市制定實施一系列政策舉措促進就業,從政策、資金、項目、環境等給予多方面、全方位支持,織牢扎密社會保障網——推進“政行校企”四方聯動拓展就業渠道,打造大學生就業創業賦能中心,實施離校未就業畢業生服務攻堅行動,提高駐濟高校畢業生就業留濟率。力爭打造300個“微工廠”“微創空間”“社區就業驛站”,構建“15分鐘就業服務圈”。推進技工教育集團化辦學、龍頭企業領辦高端技術培訓、鏈主企業牽頭行業專業培訓,高標準完成“技術技能培訓16萬人次”的民生實事項目。加密舉辦“選擇濟南·共贏未來”等招聘活動,拓展“海右人才就業數智化平臺”功能,推進線下服務線上化、線上服務終端化、終端服務體系化,構建“大數據+鐵腳板”服務模式。
只有穩就業才能穩收入、穩消費、穩經濟增長。今年,濟南市堅持就業優先導向,著力穩就業保就業,城鎮新增就業15萬人、力爭17萬人以上。
在山東省人社廳公布的2023年度山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最具吸引力”榜單中,濟南市6個區縣(功能區)、61家企業入選,入選數量位居全省第一,為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增強了信心和底氣。
為給大學生來濟留濟就業創業提供更加優越的政策環境,濟南市制定出臺了《濟南市2024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方案》,正在研究起草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實施意見,梳理優化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40條(2024版)。據統計,今年以來,濟南市為5458名高校畢業生發放吸納就業、社會保險等各類就業補貼資金1798萬元。
穩住了就業就穩住了千家萬戶的“飯碗”。濟南市聚焦新業態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加強政策宣傳,推動“數據找人”,努力做到應保盡保、應收盡收。穩妥推進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引導相關單位或人員參加工傷保險。深入實施社保基金鞏固提升行動,堅決守好參保群眾“養老錢”。
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民生事業沒有休止符,做好民生保障永遠在路上。
當前,濟南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不斷在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推出更多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努力用為民辦實事的“真心實意”換得群眾的“稱心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