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萊蕪區大王莊鎮大下河村,黨群服務中心與法治文化廣場隔路相望,柏油路兩邊,每家門樓前都有一盆大大的盆栽,街面干凈整潔。大下河村曾在全國首次提出“法德結合、文明理家”家庭管理模式,并由司法部向全國推廣。4月29日,司法部組織9個省司法部門來到大下河村調研上述家庭管理模式開展情況。了解情況后,司法部普法與依法治理局副局長劉漢銀說:“制度只有接地氣、惠民生才有生命力,才能促進鄉村振興,真沒想到你們這個山村發展這么好。”
做好人、爭先進,黨員群眾有信仰
8月20日午后,大下河村村民郭梅外出做生意回到家,聊起村里實行的積分管理制度,郭梅說:“鄉里鄉親抬頭不見低頭見,都好面子。掙積分能領到積分卡到積分超市買東西,年底還能評先進,積分越多福利越多,既得實惠又有面子。”
大下河村的村民有6項福利,分別是:免費吃水澆地、醫療保險集體補助、大病住院集體補助、喪葬撫慰金、老年人春節慰問、大學新生獎勵。村里把經濟發展、法治建設、日常生活規范、支持村“兩委”工作情況等納入積分項目,將積分與福利待遇、評先樹優相掛鉤,積分越多福利待遇越豐厚。這一做法,充分調動了村民做好事、爭先進的積極性,被山東省黨建專家評為全省基層黨建典型案例。
積分管理是一條主線,在村莊日常管理方面,大下河村實行“黨支部書記負總責,干部包片,黨員包戶,黨員穿馬甲、亮身份,農戶插紅旗、亮黃旗”的考核獎評制度。考核合格的黨小組穿紅馬甲,不合格的黨小組穿黃馬甲;文明家庭插紅旗,不合格家庭亮黃旗。
大下河村的莊戶劇團把“身邊的人,身邊的事”編成文藝節目搬上大舞臺,這些喜聞樂見的節目傳播效果極佳,全村形成了“會議上講的、喇叭上放的、舞臺上演的、大街上唱的、大伙兒聊的”都是正能量的局面,對群眾形成了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大下河村實施的這些方法撬動了大家的積極性,村里形成了“好事跟著學,壞事不能做,我為村莊盡把力”的局面。大下河村的村容村貌環境衛生非常過硬,按照村黨支部書記趙茂忠的說法,“檢查和不檢查一個樣,面上到旮旯一個樣。”每逢下雪天氣,道路還沒發白,有的村民就拿著掃帚等著掃雪。
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大下河村對黨員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積分管理方面,黨員干部合格家庭的標準比群眾家庭高10分。
村黨支部提出了“一人必學,兩人必談,三人必講”學習活動。每當中央出臺新的惠民政策、新的法律文件時,村黨支部總是組織黨員、特別是“兩委”干部先學一步、深學一層,增加知識儲備,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
大下河村每年都會召開表彰大會,讓村民通過“戴紅花,露露臉”來“比貢獻、比獎項、比獎品、比笑臉”。2021年村里治理河道,群眾自發清理自家的樹,沒有一戶講條件、要補貼的。
村規民約、普法學習,村民爭做明白人
現在的大下河村政通人和、村民安居樂業,20世紀90年代初卻是另一番模樣。當時,大下河村的“罵人臺”在十里八鄉很出名。村里有一條高8米、長200多米的嶺子,不管誰家遇到不順心窩火的事了,就到嶺子上罵街示威,宣泄怒火,人稱“罵人臺”。
改變始于退伍軍人趙茂忠當了村黨支部書記。1992年,新班子成立后,趙茂忠組織黨員干部、群眾代表撰寫出臺了大下河村第一部村規民約。村規民約規范了村民行為,經過多次修改,內容逐步完善,涉及黨務村務、群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制度告訴村民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
“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已在全國推行多年。大下河村在“四議兩公開”的基礎上創建了“政策一覽明白袋”。明白袋里放著民法典、憲法等跟群眾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各項惠民政策文件,還有村里的村規民約等材料。明白袋發放給每家每戶,保證了村級事務線上線下公開無死角,群眾清楚、干部清白。
大下河村堅持村民自治,成立了村民監事會,監督村里的大小開支;為回應群眾疑慮,2019年又建立了村務公開特殊監督員制度,從村民中隨機抽取特殊監督員,監督每月所需辦公用品的采購情況,增加了透明度。到了2020年,村里又設計出臺了《黨員干部、群眾代表會議(事項)決議表》,大到村里的發展規劃,小到樹木修理整形,都由全體村民參與決策,促進了村莊穩定。
該村村民朱振練是一名共產黨員,他說:“村委會處理村務公開透明,用政策和法律解決問題。村民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學法的積極性很高。”
大下河村經常組織開展鄉村文明法治講座等活動,邀請司法所人員、律師到村里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普法教育,同時組織調解員、法律顧問就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典型案例現場調解。
村里選出10名黨員干部組建了“法律明白人志愿服務隊”。法律服務隊片區兜底,負責對群眾進行法律宣傳,營造人人遵守法律、運用法律的氛圍,成為處理矛盾糾紛的“第一道防線”。
普法工作開展好了,矛盾糾紛就少了。村里投資20多萬元打造法治文化陣地,設置法律服務辦公室,建設法治漫畫墻、法治長廊,營造了出門見法、抬頭學法、辦事循法的良好氛圍。村黨支部年年開展“守法模范戶”評選活動并進行表彰,產生了良好的示范帶動效應。大膽嘗試、占得先機,全村上下齊奔富
大下河村一直把經濟發展作為頭等大事,為了鼓勵群眾發展產業經濟,早在1992年,村集體收入還不景氣的情況下,就嘗試出臺了激勵群眾發展產業的政策,無償解決群眾項目用地、道路通平和電力架設。對于效益好、有影響力、群眾認可的農戶,村里還要獎勵彩色電視機。
在政策的激勵下,村里干烘茶加工、板材加工、食品加工、個體購銷從無到有,越來越多。當時,村民鄒本胡開了家食品加工廠,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經過黨員干部、群眾代表評議,村里獎勵了他一臺25吋電視機。
2006年,大下河村既無集體產業又無資源,鄉村發展遇到難題。村委說話沒人聽,村民干事先要錢,沒有錢誰也不出工。
村委會多次召開會議研究,大膽提出了“讓土地充滿詩意,讓農業成為休閑,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東”的發展目標,村莊由管理型向經營型轉變。村里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把群眾的土地全部集中到了合作社。
當時,土地流轉還沒有在農村地區推行,大下河村就作出了嘗試,這使得大下河村為增加集體收入占得了先機。目前,大下河村1500畝耕地已流轉了1337畝。村民過上了土地有股份、市場購銷掙大錢的日子,村集體也通過土地流轉、辦合作社等形式不斷發展,收入逐年提高。
2013年,大下河村的村集體收入達到了100多萬元。用趙茂忠的話說,就是“深溝遠銷賣四方,秤桿秤砣趕大集,勞務技術創市場,老弱病殘進車間”,村里形成了人人有活干、天天有錢賺的局面。
目前,村內有藤編廠、手工煎餅等小作坊,主要面向村里老年人,提供就業機會。同時,針對青年勞動力,村里成立了勞務服務公司,為小型企業提供零工和技術服務,在盤活勞動力的同時增加部分村集體收入。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大下河村不僅使村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還壯大了集體經濟,實現了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濟南報業全媒體記者孫毅通訊員閆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