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新黃河記者從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舉行的發布會上獲悉,起步區深化試點改革,創新土地交易模式,完成市內首個采用拍賣模式的供地項目,開創濟南市第一宗土地網上拍賣出讓的先河;探索“標準地址+數字門牌+政務服務”新路徑,構建起覆蓋全區4個街道、28個管區、308個村居、5.4萬條數據的標準地址庫,讓每一個坐標點都能實現“以點定位”“碼上查看”。創新土地交易模式,完成市內首個采用拍賣模式的供地項目
在發展中,起步區深化營商環境改革,激發經營主體活力。
具體而言,起步區強化制度引領。出臺起步區營商環境創新提升行動計劃(2024—2025年),圍繞政務環境、市場環境、開放環境、社會環境、法治環境,制定推出52條具體舉措,其中深入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等17條措施部署完成。
同時,創新平臺機制。起步區爭取省直部門支持下放權限13項,提升行政管理質效;梳理編制起步區權責清單,公布權責清單事項4188項,確保各職能部門依法全面履行管理職責;推出“濟南市數字金融賦能平臺”,成為濟南市首個山東省財政廳2023年地方金融科技平臺建設試點平臺;建設大橋街道社工站,獲評全市首批社工站示范。
起步區深化試點改革。創新土地交易模式,完成市內首個采用拍賣模式的供地項目,開創濟南市第一宗土地網上拍賣出讓的先河;推廣政府采購遠程異地評審模式,推出全市首個政府采購非集中采購項目實現跨區域遠程異地評標;率先在全市范圍內公布區級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事項清單,將版權、農業植物新品種、林業植物新品種納入起步區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
試點“集群注冊”“個轉企”登記模式,73家集群注冊登記企業入駐產業園區
起步區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厚植企業發展環境。
具體而言,起步區推進“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建立審批事務官工作制度,印發《關于推行審批事務官制度的若干規定》,統籌推進14個部門單位共1336個事項進駐政務服務大廳,推動政務服務事項“零基礎”模板標準化改革,實現更多服務事項“一網通辦”“跨省通辦”“一次辦好”。
同時,出臺起步區推動政務服務“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實施方案,在濟南市“高效辦成一件事”清單基礎上,結合起步區實際,創新推出糕點生產、“會展產業+”、招商引資項目全生命周期3個特色服務場景,首批共推出82個服務場景,涵蓋個人、企業全生命周期。起步區持續推進企業開辦領域創新改革,試點“集群注冊”“個轉企”登記模式,降低創業門檻,便利企業登記注冊,實現73家集群注冊登記企業入駐產業園區,促進小微企業集聚、激發市場活力。
全市首創“免申即享”政策“網上全流程兌現”,惠及企業37家
起步區著力構建“上下銜接、立體覆蓋、功能完善、服務便捷”的三級政務服務體系建設;探索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向基層延伸,推動60余項延伸服務事項到街道、村居落地實施,構建“15分鐘政務服務圈”。
同時,打造黃河流域通辦服務圈。起步區建立健全跨區域審批協作機制,打造涵蓋17個省、47個市、165個縣的黃河流域通辦服務圈,開展“遠程云端辦”“全程幫代辦”等定制化服務,著力破解“異地辦事難”問題。
起步區推進“免申即享”惠企政策精準落地。依托“泉惠企”平臺,集中發布10個政策文件,33個政策解讀,67個政策兌現事項(“免申即享”43個),全市首創“免申即享”政策“網上全流程兌現”,完成5個免申事項全流程兌現,惠及企業37家,涉及獎補資金1322余萬元。依托6家“泉惠企”企業服務站及“泉惠企”平臺、“智惠導服”平臺等“線上+線下”方式,開展惠民利企直通車活動6場次,惠及企業群眾400余人次,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創新打造“標準地址+數字門牌”,實現“碼上查看”
起步區試點推動政務服務“云大廳”建設。探索打造起步區“元宇宙”政務場景,發布首期企業開辦等16項“云大廳”服務事項,完成濟南市首個區級“云大廳”企業開辦業務登記。
起步區持續推進政務服務網上辦,完成164項行政許可辦事指南編制發布,完成728項區級、44項鎮街級、11項村居級政務服務事項辦事指南編制發布。2023年度起步區政務服務大廳受理咨詢量首次突破10萬件。
在發展中,起步區創新打造“標準地址+數字門牌”,構建起覆蓋全區4個街道、28個管區、308個村居、5.4萬條數據的標準地址庫,讓每一個坐標點都能實現“以點定位”“碼上查看”。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黃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