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聊城大學羅衍軍教授所著《山東根據地鄉村社會變遷研究(1937—1945)》一書由齊魯書社出版。本書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革命動員與山東鄉村社會變遷(1937—1945)”的最終研究成果。本書廣泛搜集運用一手史料,以“由下而上”與“由上而下”相結合的研究視角,聚焦全面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山東根據地實行的從合理化負擔到減租減息增資、大生產運動等經濟措施,及抗日宣傳、婦女運動、冬學運動、基層政權建設等政治文化措施的實施過程及影響,進而闡明這些措施在相當程度上重塑了鄉村各階層民眾的思想和行為,實現了對鄉村社會的秩序整合,為革命運動的進一步推進、革命政權的逐步完善打下了堅實基礎。
作者羅衍軍,山東鄆城人,歷史學博士、博士后,現為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教授、山東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聊城市政協應用型智庫首批智庫專家。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鄉村社會變遷、抗日戰爭、運河區域經濟與社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
據介紹,本書具有以下三點鮮明特色:
一是將微觀深描與宏觀闡釋有機融合。側重闡釋戰爭、革命、社會變遷與民眾心態、行為的互動關系,由民眾的微觀生活史透視社會大變革,將微觀分析與宏觀闡釋相結合,從而將區域社會史研究推向更深層次。
二是對山東根據地鄉村變遷的全面透視。通過對鄉村社會“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上”相結合的深入考察,展現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革命動員與鄉村經濟、文化、心態、社會結構等各方面嬗變的立體圖景,深入剖析在戰爭、革命交錯的時代背景下,革命政權對鄉村社會各方面的動員措施及成效。
三是注重與學術界既有研究成果展開對話。本書積極汲取學術界的既有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展開學術對話,在進行減租減息、婦女地位、大生產運動、基層建設等方面的研究時,既注重對已有學術成果的吸收,又具有自己的一得之見。
該書通過考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山東根據地鄉村社會的變動歷程,意在探尋其變遷動力所在,透視革命力量發展壯大的內在緣由。該書充分關注國內外相關研究趨勢,拓展研究視角,為中國社會史和革命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思路,亦將對抗日戰爭史的研究起到一定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