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萊蕪區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為抓手,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聚焦把“集體”做大、把“經濟”做活,多維度謀劃、多舉措推進,不斷實現村集體經濟發展動能更“足”、結構更“優”、效益更“好”。推行村支部書記項目
筑牢發展“壓艙石”
“這個轉速不能太快,一定要控制好……”在雪野街道黑山村石磨面粉項目現場,村黨支部書記張名文正在指導工人使用石磨。金黃的小麥倒進設備,伴隨著石磨緩緩啟動,麥粒很快被磨成粉狀。這是雪野街道大力推行“村支部書記項目”的一個縮影。
據悉,“村支部書記項目”由村黨支部書記發動、村班子成員帶頭謀劃實施至少1個村級主導產業,通過村黨支部書記一人一項目、一村一產業,促進村集體、村民“雙增收”。以雪野街道為例,51個村實施“村支部書記項目”41個,累計實現增收300余萬元,帶動1000余名群眾就業,基本形成“村村都有增收項目”的局面,“一村一品”產業格局塑成形起勢。
萊蕪區委組織部副部長王明剛說:“萊蕪區堅持走‘支部+產業發展’的路子,通過推行‘村支部書記項目’,分門別類地做好‘土特產’文章,充分發揮了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以及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村支部書記項目’的實施,夯實了鄉村產業發展根基。”
探索共富公司發展路徑
開啟增收“金鑰匙”
“我們村10畝地非常適合種植紅薯,現在全都入股了鎮上的‘共富公司’,前期免費提供薯苗,后期統一收購銷售,沒有了惡意壓價,每畝效益現在達到1700多元。這種抱團發展模式真好!”苗山鎮孟家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尚念禎說。
苗山鎮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將全鎮85個村劃分成立2家共富公司,積極探索“鎮共富公司+各村公共資源”的新興經濟發展機制,累計流轉土地80余公頃,以產業聯營方式,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群效應,“共富公司”正成為激活集體經濟和促進群眾增收的“主引擎”。
去年以來,萊蕪區堅持試點先行、因地制宜原則,選取苗山鎮、口鎮街道等6個街道(鎮)作為試點,以“整鎮推進、多村聯建、村企合作”等模式組建7家“共富公司”,通過對接市場、盤活資源、集聚項目、做優服務等方式,搭建起組織共融、產業共建、資源共享、區域共富的致富平臺。截至去年年底,通過“共富公司”平臺,累計增加村集體收入330余萬元,帶動500余人就業。
依托農業重點龍頭企業
搭建發展“高架橋”
“通過我們村的勞務合作社,我與萬興簽訂了長期用工合同。以前就種地這點收入,現在我每年能多掙3萬多元!”萊蕪區楊莊鎮朱屈街村村民朱恒龍滿臉笑容。
山東萬興食品有限公司作為一家集農產品種植、收購、儲存、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龍頭企業,每年都有大量用工需求,朱屈街村借勢成立勞務輸出合作社,以“勞務促動”模式每年輸送勞動力約5000人次,帶動村集體增收近10萬元。
不僅如此,楊莊鎮緊緊依托山東萬興食品有限公司發展腌制產業園項目,建設生姜腌漬池12個,以“經營驅動”模式委托公司管理運營,帶動6個村集體增收24萬元。
萊蕪區立足本地農業企業較多、產業氛圍濃厚、村企互動基礎較好等獨特優勢,充分發揮現代農業龍頭企業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堅持“以企助農、村企共建、以城帶鄉”思路,采取“用地帶動、服務聯動、勞務促動、經營驅動、銷售拉動”等模式,推動農業產業興旺、農民增收致富,深入推動“黨建引領、村企聯建”工作,蹚出了一條村企合作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徑。(濟南日報·愛濟南記者亓楠楠通訊員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