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周邊 > 齊魯 > 正文

數字賦能讓濟南文物建筑“活”起來

來源:濟南日報發布時間:2025-03-25 16:17:29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標志著我國文物保護進入依法治理新階段。文物保護法于1982年11月公布施行,是我國文化領域第一部法律,2002年進行第一次修訂,此次是時隔20多年第二次全面修訂。在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實施的同時,濟南市在文物保護方面也推出了最新舉措,濟南市考古研究院為進一步加強現代科技運用,推動文物建筑數字化保護利用,啟動了文物建筑數字化保護試點工作。

  對文物進行三維激光掃描和紋理采集工作

  文物建筑和歷史建筑是濟南市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不可復制的歷史文化遺跡。隨著文物建筑的保護傳承利用模式進一步完善和成熟,數字化技術為文物建筑遺產保護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式。

  記者通過采訪獲悉,濟南市文物建筑數字化保護試點工作的首期,是對“津浦鐵路局濟南機器廠舊址”“中共山東省委秘書處舊址”“汪洋臺”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實地三維激光掃描和紋理采集工作,旨在通過高精度數字化技術,為文物建筑建立三維模型,完善檔案信息,為后續修繕保護、展示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市考古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科技創新是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在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傳承發展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隨著新一輪技術革命加速演進,在文物科技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和共同努力下,從文物保護到考古發掘,從價值闡釋到展示傳播,文物與科技結合日益緊密,科技對文物工作的支撐引領作用日益凸顯。科技延展了文物在數字時代的創新發展空間,為文化遺產的永久保存和永續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堅實支撐。

  3座文物建筑均為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市考古研究院首批試點選取的3處文物建筑各具特色,除了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外,它們還有一個共同身份——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津浦鐵路局濟南機器廠舊址位于濟南市槐蔭區營市街街道,始建于20世紀初,2013年被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濟南近代工業文明的標志性遺存,承載著中國鐵路工業發展的重要歷史記憶,是濟南近代工業發展的實物見證。1922年6月18日,在王盡美、王荷波的幫助下,李廣義、薛文英聯絡了數百名工人運動積極分子,推舉了各部代表數人,召開工人代表會議,在原工人俱樂部、夜校舊址正式成立了濟南第一個基層工會組織——津浦鐵路濟南機廠工會(時稱“津浦鐵路大槐樹機廠工會”),這是全國建立最早的工會之一。1925年,山東省第一個企業黨支部——中共津浦鐵路濟南大槐樹機廠支部成立,通過領導開展工人運動和對敵斗爭,這里一度成為山東乃至津浦鐵路早期黨的活動的“中心地帶”,因此也被冠以“紅色大廠”的美譽。其中,廠長辦公樓是一幢三層磚木結構樓房。建筑坐北朝南,石砌下堿,拉毛墻面,紅瓦四坡頂屋面,頂層為閣樓層,有一層半地下室。南立面為對稱處理手法,主入口位于中間。樓內大門、木樓梯、木地板裝飾考究。南外墻嵌一石刻銘記,上寫“1911年首任德籍廠長道格米里寓所”。整座建筑帶有明顯的日耳曼式風格。建筑風格融合中西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以及紅色文化價值。

  中共山東省委秘書處舊址位于濟南市天橋區五龍潭公園旁,1977年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筑占地面積50余平方米,為一座三開間二層小樓,灰瓦硬山頂。1921年,王盡美、鄧恩銘參加完中共一大返回濟南不久,選擇了這座小樓的二樓作為濟南黨組織的秘密辦公地點,當時的王盡美扮成小學教師,鄧恩銘則化作商人出入其間,秘密領導和從事黨的工作。一直到1927年,這里都是中共山東省領導機關開展革命活動的中心。

  汪洋臺位于濟南市萊蕪區茶業口鎮吉山村,1992年6月被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臺上建有抗日烈士紀念碑,1945年8月立,八棱柱形,總高5.1米,碑身高2.3米,每面各寬0.5米,碑正面為武中奇寫的“抗日烈士紀念碑”7個行書大字,背面為舒同題“英勇堅強”,其他面陰刻烈士姓名、《抗戰第八周年淄川黨政軍民謹為吉山戰斗殉國烈士共建汪洋臺記》《汪故政委小傳》,以及廖榮標、李念林等多位領導的題詞。碑座為八棱須彌座式,高0.5米,每邊寬0.65米,雕刻圖案;碑首為八角攢尖頂,高2.3米,碑首中部置寶頂,挑檐石上繪有暗八仙圖案。

  完整記錄建筑狀況,形成數字孿生檔案

  考古人員告訴記者,傳統測繪所用工具,基本就是用尺子、測距儀、經緯儀等工具。由于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測量誤差不易控制。在遇到體量較大、結構較為復雜的建筑時,即使搭設了各種便于測繪的腳手架等設施,依然很難對建筑完成精確測量。此次數字化保護試點工作采用的三維測繪技術,相對于傳統的文物建筑測繪方式,具有非接觸式、無損,數據全面、生動,精度高,速度快,直觀性及現勢性等優勢。由于不直接接觸建筑本體,在完成測繪工作的同時,還可保證不對文物建筑造成任何破壞。

  在本次數字化保護試點工作中,為克服傳統測繪手段的局限性,濟南市考古研究院采用三維激光掃描與近景攝影測量相結合的技術,對建筑主體結構、細部構件及周邊環境進行全方位數據采集。該技術可精確至毫米級分辨率,完整記錄建筑形制、材質紋理及病害狀況,形成數字孿生檔案。

  考古人員介紹,本次試點工作的主要目的及意義為:實現文物建筑現狀的真實、完整記錄。按照國際推行做法,對任何文化遺產實施保護前,首先必須對文化遺產現狀進行真實、完整、全面的記錄與存檔,一則留存豐富真實的原始資料,二則當該文化遺產遭受不可逆性破壞時,為實施復原工作提供可靠依據。輔助進行文物建筑保存狀況的全面調查與評估。通過三維掃描后的點云數據,可以建立不規則三角網或進一步生成規則格網立體模型,最終可生成具有實際尺寸和空間坐標的數字正射影像圖。可在此基礎上實現對其進行病害調查、數據分析、精確數據量算等定量調查與全面評估。

  對文物建筑進行虛擬修復,為實際修復工作提供重要參考。在對文物建筑不接觸、不損壞的前提下,結合文物保護專家的要求及歷史資料,利用計算機三維虛擬技術進行形體及其紋理的修復,確定多種文物建筑的修復方案,為實際的修復工作提供重要的參考。

  為維修保護前后的對比分析及將來可能實施的保護工程提供依據。利用維修前后的三維掃描數據,可進行對比分析,檢查其成效,亦可為今后可能涉及的維修保護工作提供翔實依據。

  在前期工作做完后,市考古研究院結合三維建模技術對文物建筑進行數字展示,會讓普通觀眾真正見到這種技術在文物保護方面運用的實際效果。通過運用精密三維數字化掃描建模、近景攝影測量以及虛擬漫游技術(VR)等前沿數字技術,能夠成功地將多處文化遺產轉化為獨具特色的IP,并廣泛融入各種技術應用場景中。這些實踐不僅增強了公眾對文化遺產的情感聯系,更深化了他們對文化遺產的認同。像北京中軸線的數字化項目——“數字中軸”就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創新案例。

  數字技術具有虛擬性、開放性、便捷性、可視性等鮮明特性,能夠帶來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并為文物建筑保護提供新契機,助力文物建筑的保護、修復與研究,提升文物建筑保護中的精準感知能力,可以讓文物建筑得到更先進的保護,同時也讓更多人得以領略中國文物建筑之美。

  此次數字化保護試點工作旨在通過高精度數字化技術,為文物建筑建立三維模型,完善檔案信息,為后續修繕保護、展示利用提供科學依據,不僅是文物保護的技術升級,更是推動文化遺產“活起來”的重要基礎。下一步,濟南市考古研究院將充分利用好此次數據成果,繼續延展相關工作,探索文物建筑現代化公共展示方式,同時為學術研究、保護方案編制等提供數據支撐。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婷婷综合五月97色 | 天天天澡天天天碰青青视频 | 在线日本AⅤ视频 | 老王亚洲精品熟女 | 亚洲一级二级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aⅴ中文字幕在线 中文字幕一级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