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以新舊動能轉換的澎湃之勢,東營市東營區用“智造力”重塑產業基因,推動產業集群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躍進,為區域經濟注入硬核動能,一幅千億級產業集群的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聚焦企業項目需求,東營區創新實行重點項目護航機制,加速推動項目早建成、早投產、早見效。同時,東營區將繼續支持鏈主企業擴規升級、中小企業參與產業基礎再造、產業鏈協同創新,支持“個轉企、小升規”,讓企業有勇氣、有信心“下更深的海、出更遠的海”。
□ 本報記者 楊 珂 李廣寅
本報通訊員 薛文文 孫藝婷
塔吊林立的工地與智能生產線交織轟鳴,綠色能源項目與數字化車間同頻共振……當下,東營市東營區正以新舊動能轉換的澎湃之勢,用“智造力”重塑產業基因,推動產業集群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躍進,為區域經濟注入硬核動能,一幅千億級產業集群的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項目攻堅,助企打造產業新標桿
走進東營區化工產業園區億科高端樹脂新材料產業園,迎面而來的是鋼鐵與科技的“碰撞交響”。數十米高的反應塔直插云霄,銀色管道如長龍般盤繞其間,頭戴安全帽的工人在工地中穿梭、忙碌。
億科高端樹脂新材料產業園項目是山東省級重大項目,總投資60億元,包括45萬噸/年高端樹脂及配套、5萬噸/年高性能丁苯膠乳等項目,擬建設廠房11萬平方米,新上ABS生產線6條、丁苯膠乳生產線1條、SBC生產線1條,新上生產及配套設備1400多臺套。“目前,ABS主裝置第一條線已經完工,第二、三條線已經完成90%,預計5月份達到投產條件。”項目工藝工程師鮑偉杰介紹,高端樹脂項目是企業研發的重點產品,相比傳統生產工藝,能耗可降低30%以上,廢水、廢氣降低90%以上。
項目建成投產后,產品將廣泛應用于高端汽車、家電與電子電氣等領域,預計提升行業高端產品產能60%左右。“新產品將有效降低我國對ABS進口的依存度。”鮑偉杰自信地說。
項目是企業發展的基石與動力源。東營區以項目建設為新引擎,通過精準招商,積極引進與本地主導產業相契合的優質項目落地,推動企業生產向高附加值、精細化方向轉型升級,增強企業競爭力;鼓勵企業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加大研發投入,與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持續提升企業的品牌影響力和國外市場份額。
同時,東營區聚焦企業項目需求,創新實行“區級領導聯系+掛圖作戰+周調度月通報”重點項目護航機制,推行“工業項目落地”一件事,積極構建重點項目全生命周期推進服務體系,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加速推動項目早建成、早投產、早見效。
智能強鏈,
給傳統產業裝上“數字引擎”
在山東廣域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機房內,原油流量、溫度、壓力的曲線實時跳動,AI算法自動標注異常波動,服務器指示燈如繁星密布,技術專家李保原緊盯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速敲擊,身旁對講機不斷傳來項目現場工作人員的實時情況匯報:“數據庫備份完成度98%,壓力測試3分鐘后啟動!”
而在聯合站智能集輸系統項目建設現場,運維工作人員背著工具包在集輸站間疾行,核準站內每處數據終端的運行工況,上位機掃過工控網內每一處網絡節點,為這座“能源心臟”做著精密體檢。
“系統一旦報警,我們5分鐘內定位故障。”李保原告訴記者,企業自主研發的ICS-OGT1000聯合站智能集控系統,深度融合站庫安全監管、巡檢運維與實時管控業務,可實現對集輸站庫全流程數據的自動化采集、智能分析與高效上報,形成企業“人機協同”的日常戰備機制,推動油氣集輸邁入“智慧運維”時代。
東營區以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高標準打造區域性智能算力樞紐,聯合行業領軍企業共建數字生態平臺,推動“算力+人工智能”技術深度嵌入產業鏈;同步完善5G網絡、千兆光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布局,建成工業互聯網二級節點2個,覆蓋851家企業,標識解析量突破225億次,為產業互聯提供強支撐。
去年以來,東營區進一步深化產業數字化轉型與數字產業化培育,通過創建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等載體,推動制造業智能化升級,引導企業參與省級軟件技術中心、數據要素應用等創新項目申報,培育工業互聯網標桿應用場景,完善“智改數轉”與數字產業協同發展的生態體系,全面激活產業創新動能。
去年,全區新培育省級首版次高端軟件產品31套,27個企業(項目)獲評省市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31家企業入選山東省數字經濟“晨星工廠”入庫培育項目名單,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覆蓋率達到93%,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145%。
科技賦能,
從“隱形冠軍”到全球領跑者
隨著新能源汽車走進千家萬戶,鋰電池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鋰電池電流要“動”起來,需要一種原材料——電解液溶劑,這種原材料全球最大的生產廠家,正是位于東營區的山東海科新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布局整齊的廠區內,一臺無人智能送檢車沿著路上黃色光帶行駛,將鋰電池電解液溶劑樣品送往實驗室;僅40分鐘,智能大屏就彈出一份“合格”標識,裝貨區自動化系統隨即啟動——貨車入廠、自動罐裝、貨品發運一氣呵成;4個小時后,滿載高品質化學品的貨車駛向港口。
“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電池含有我們生產的電解液溶劑。”運營總監李永說,企業連續4年被比亞迪評為最佳合作伙伴,目前已成為該車企的第一大供應商。
從默默無聞的小企業,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躋身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發展成國內乃至全球電解液溶劑領域的領軍者,企業靠的是什么?
“技術創新。”李永告訴記者,企業近四年研發投入占營收近4%,建立了“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參與制定10項國家和行業標準,擁有核心專利128項。目前,海科新源已構建覆蓋鋰電池電解液溶劑及添加劑、電池高端材料及配套等全產品矩陣,產品廣泛應用于動力電池、數碼電子及儲能系統三大新能源領域,穩定進入特斯拉、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全球范圍內知名車企及鋰離子電池巨頭的產品生產線。
海科新源不僅是電池材料的“心臟工程師”,還是綠色制造的踐行者。企業通過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系統與智能檢測設備的深度融合,實現產品良品率提升至99.999%,獨創的環保工藝體系使排放指標低于國家標準80%,每年可吸納二氧化碳近10萬噸,為新能源產業注入綠色發展基因。
縣域經濟要實現換道超車,必須把資源優勢轉化為新質生產力。近年來,東營區借助本地資源優勢,聚焦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等新興行業新材料需求,培育企業做大做強,支持企業開展高性能復合材料等研發生產。
目前,東營區獲評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建設示范縣,27套產品入選省級首臺(套),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1家,省專精特新、瞪羚、創新型中小企業分別達到136家、34家、225家。
今年,東營區將繼續支持鏈主企業擴規升級、中小企業參與產業基礎再造、產業鏈協同創新,分型分類培育個人工商戶,支持“個轉企、小升規”,讓企業有勇氣、有信心“下更深的海、出更遠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