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2024年,濟南全市民營企業數量達到62.1萬戶,占全市企業數量的95.2%,是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民營企業作為最活躍、最富有創造力、最具競爭力的群體,也是當前濟南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力軍。
近期,記者探訪濟南民營經濟發展一線,記錄民營企業向“新”向“質”的澎湃活力。
競逐新賽道
時下,最熱的賽道非人形機器人莫屬,而在這一賽道,濟南也有自己的明星企業,且在市場競爭中不落人后。
“我們是業內最早開發四足機器人的公司。”2014年,范永辭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工作,聯合山東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兩位專家共同創辦了山東優寶特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十年間,一直深耕四足、雙足等腿足機器人產品,直至后來進階到人形機器人。
2024年元旦,優寶特就立項了人形機器人項目,僅用兩個月時間就開發出了人形機器人,彌補了山東省內人形機器人整機產品的空白。初代產品能以每小時7.2公里的速度穩定奔跑,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穩定的運動能力,經過一年的進化,現在機器人的頭、手、足等部位更加“類人化”,大腦接入DeepSeek-V3模型,具備人機交互能力,還能做出抱拳、握手等精細動作。
同樣在機器人領域,濟南翼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則是工業機器人市場的佼佼者,其自主研發、生產的迅翼系列高速并聯機器人實現了高性能工業機器人的本土產業化,打破了國外產品對于中國市場的壟斷。
選擇新賽道,不僅要有戰略眼光,更需要一往無前的勇氣。
山東英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一直在臨床質譜研發制造領域潛心深耕,搭建起了國內領先的質譜檢測和基因檢測平臺,是國家級重點“小巨人”企業。董事長馮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公司大概有10年時間是“潛在水下”,他在朋友圈有這樣一句話——“堅持做一件事30年”。在他看來,30年是做好一件事的起點,“如果能做一件事30年,哪怕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也一定會有所成就。”
勇攀新高峰
1993年,正值民營經濟大潮涌動,時任濟南自動化儀表廠副廠長的荊書典決定辭職創業,創辦了濟南大陸機電股份有限公司。30多年來,公司經歷過三次轉型升級,從最初制造智能化顯示儀表,到設計制造工業控制計算機系統,再升級為研究開發工業互聯網平臺,一步步攀登新高峰,成長為山東省自動化控制領域的領軍企業。
“我們投入在研發領域的資金要占到營業收入的10%以上。”公司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大陸機電緊跟數字經濟發展浪潮,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部署,承擔建設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大陸通工業互聯網平臺,獲得儀器儀表行業首張“互聯網域名服務許可證”,目前該平臺已全面投入使用,注冊的企業節點客戶超過了1.8萬家,自然人用戶超過了3萬個。
采訪中,山東海冠電力集團總經理董在亮也著重提到,關鍵技術的持續創新一直是公司發展的重要課題,而為了保持技術領先,公司的研發投入每年都保持在5%以上。
據介紹,僅集成信息智能化開關柜一個建設項目,海冠電力就獲得了38項專利,并憑此成功躋身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行列;自主研發的“全感知智能中壓成套設備”,攻克復雜用電環境下數據融合難題,填補國內技術空白;主導編制《中壓成套開關設備和控制設備》國家標準,參與20余項行業標準制定……正是對創新的不懈追求,才讓海冠電力在市場競爭中牢牢掌握了技術話語權。
正因如此,海冠電力勾畫出了一條上揚曲線,董在亮介紹,公司營收連續兩年增長超20%,今年計劃突破36億元,有望邁入行業頭部陣營。
駛出新航道
近年來,中國企業加快了全球布局的腳步,民營企業則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日前,全球機床行業權威榜單——TOP 25Machine Tool Producers正式發布,邦德激光位列第17位,這是時隔十幾年后,中國機床企業再度躋身全球機床行業TOP榜,邦德激光更是榜單中唯一聚焦激光切割單賽道的機床企業。
2008年,邦德激光注冊成立,如今是北方最大的激光切割設備生產商,已連續6年實現激光切割機全球銷量第一。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邦德激光從成立之初就立志不做代加工,只做自己的品牌,且瞄準全球市場。公司成立兩年后,便獲得歐盟CE認證,開啟全球化新篇章。后來,憑借技術優勢和品牌效應,逐漸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目前其產品服務已覆蓋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公司的激光切割機出貨量超8000臺,其中出口占到一半以上。
2005年,另一家民營企業濟南鑫貝西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早早開啟了“走出去”戰略,加快海外布局。
“雖然技術和產品已經沒有任何問題,但想要打開海外市場卻并不容易。”
公司副總裁劉新成介紹,前期沒有任何海外渠道,團隊只能采用“笨辦法”,奔走世界各國參加展會,向全球客商進行推介,同時向潛在客戶不斷發送郵件,不放過任何一個洽談機會。
如今,鑫貝西公司已經與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外知名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在吸收全球醫療先進技術的同時,提高了自主創新能力以及產品在國外的知名度,多種產品暢銷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
走出去,在全球市場的大海中“踏浪前行”,濟南民營企業正駛出一條發展新航道。 (濟南日報·愛濟南記者陳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