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為大家展示的八寶葫蘆,大家可以點進小黃車。我們還可以在葫蘆上雕刻字畫,或根據您發來的圖案定做。”日前,在德州市陵城區于集鄉葫蘆產業園,主播吳愛華正通過抖音直播,向網友介紹新設計的葫蘆手包制品,她一邊介紹一邊在葫蘆上進行烙畫示范,吸引了眾多網友點贊關注。
葫蘆因諧音“福祿”而被賦予美好含義。于集鄉將小葫蘆做成大產業,打造了一條從種植、雕刻加工到銷售的完整特色產業鏈。“從2023年起,于集鄉開始種植葫蘆,種植了70畝。今年發動村民利用閑散土地又增種了10畝,部分葫蘆已經被客戶買走,剩下的我們自己雕刻以后再出售。”吳愛華說。
一個普通的白皮葫蘆售價在10元左右,但加工后卻可以賣出幾十元乃至幾百元。于集鄉的手工藝人們將葫蘆進行浮雕、透雕以及烙畫等文創加工,以文化元素賦予葫蘆更高的經濟價值。該鄉聘請專家多次給群眾免費培訓,申請了“念念有‘于’”葫蘆烙畫商標,培養葫蘆加工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0余人。同時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葫蘆工藝品制作,使葫蘆造型更加多樣化、精準化,讓葫蘆藝術品能夠更長久地保持其藝術價值。加工中注重功能性的開發,一些葫蘆被加工成實用的家居用品,如葫蘆手包、葫蘆花籃、葫蘆風鈴等。這些產品既保留了葫蘆天然的質感,又融入了實用功能,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近年來,于集鄉采用線上直播銷售方式,在與商業平臺合作的基礎上,打造自己的網紅銷售團隊和直播平臺,讓“寶葫蘆”帶來流量效應。依托電商孵化基地,整合區域內直播達人、電商平臺精英人才12名。推出一些具有特殊蘊意的葫蘆制品,提供專門定制,以此吸引更多的客戶源。“寶葫蘆”借助網絡帶來大流量,正持續刺激產業進一步發展,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