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載體,中歐班列已成為連接亞歐大陸的“鋼鐵駝隊”,為內陸城市融入全球產業鏈提供了新路徑。近年來,濟南以建設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為核心,加速構建“陸海聯動、東西互濟”的國際物流大通道,不僅跑出了開放發展的“加速度”,更成為黃河流域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濟南中歐班列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其在國家物流網絡中的戰略定位。2017年,濟南第一年試水中歐班列,當年僅開行12列,到2024年開行量已增至1029列,且連續5年穩居山東省首位。據濟南海關的數據顯示,2024年,濟南中歐班列運行線路已覆蓋23個國家48個城市,形成東、中、西三通道發運和往返雙向開行的模式,這充分體現了濟南中歐班列跨越式的發展速度。2025年初,濟南與青島聯合獲批建設國家中歐班列集結中心,標志著其樞紐地位與鄭州、重慶等老牌樞紐比肩,正式躋身國家戰略布局。濟南應抓住這來之不易的機會,提升中歐班列的運營水平,加快發展班列經濟、樞紐經濟,實現班列與商貿物流、加工制造、金融服務、數字經濟等相關產業聯動融合發展。
強化硬件與智慧化建設,筑牢樞紐發展“硬底盤”。通過進一步擴容基礎設施,加快董家鐵路貨運中心二期、遙墻機場改擴建等項目建設,構建“空鐵公水”四位一體的多式聯運體系,打造“四港三區”樞紐新城。加強數字化賦能,持續優化濟南市智慧口岸物流平臺,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完善產業監測、預警、智能決策等功能,提升產業智能服務能力,持續推動促進物流產業降本增效。強化綠色技術應用,探索“班列+碳交易”模式,將減排量轉化為企業收益,引領低碳物流轉型。
優化政策與服務生態,激活市場主體“新動能”。聚焦政策創新,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重工機械運輸標準限制、出口產品運費較高等企業痛點。聚焦服務升級,充分利用“班列+冷鏈”模式、“齊魯號·全球購”平臺等,助力更多山東農產品走向歐洲,中東歐紅酒、乳制品等商品引進濟南。同時,進一步強化濟南國際陸港大廈“一站式”服務中心作用,整合法律、保險等第三方服務,為跨境物流運輸保駕護航。
深化區域與產業協同,釋放聯動發展“乘數效應”。織密陸海聯動開放網絡,加強與沿海港口合作,促進鐵海聯運、公鐵聯運合作,吸引更多過境和回程貨源經濟南中轉。深化產業融合發展,推動中歐班列與跨境電商、冷鏈物流等新業態結合,培育“班列+制造”“班列+金融”等新模式,賦能外向型經濟。國際協同拓展輻射半徑,鞏固提升現有運輸線路,開拓新的國際運輸通道,以通道建設帶動經貿往來。
中歐班列濟南集結中心的建設,不僅是物流通道的升級,更是城市能級躍遷的縮影。從“內陸腹地”到“開放前沿”,濟南正以“鋼鐵駝隊”為筆,以多式聯運為墨,在共建“一帶一路”的畫卷上書寫新時代的“濟南故事”。相信,隨著樞紐功能持續強化,濟南必將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支點,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勁動力。